- 2.96 MB
- 2022-05-17 13:50:49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独创性声明本人提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出版过的研究成果,文中已加了特别标注。对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撰写曾做出贡献的老师、朋友、同仁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衷心感谢。、。.,学位论文作者:和脚签字日期:2/oi3年平月叼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西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南大学研究生院(筹)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口不保密,口保密期限至年月止)。签字日期:沙n年Q月-Uo日签字日期:
目录摘要⋯⋯⋯⋯⋯⋯⋯⋯⋯⋯⋯⋯⋯⋯⋯⋯⋯⋯⋯⋯⋯..IAbstract⋯⋯⋯⋯⋯⋯⋯⋯⋯⋯⋯⋯⋯⋯⋯⋯⋯⋯⋯⋯.III1引言⋯⋯⋯⋯⋯⋯⋯⋯⋯⋯⋯⋯⋯⋯⋯⋯⋯⋯⋯⋯⋯..12文献综述⋯⋯⋯⋯⋯⋯⋯⋯⋯⋯⋯⋯⋯⋯⋯⋯⋯⋯⋯⋯.22.1SNS.⋯⋯⋯⋯⋯⋯⋯⋯..⋯⋯⋯⋯..⋯⋯⋯.⋯⋯⋯..22.2用户体验⋯⋯⋯⋯⋯⋯⋯⋯⋯⋯⋯⋯⋯⋯⋯⋯⋯⋯⋯52.3以往研究的不足以及对本研究的启示⋯⋯⋯⋯⋯⋯⋯⋯⋯⋯..113研究设计⋯⋯⋯⋯⋯⋯⋯⋯⋯⋯⋯⋯⋯⋯⋯⋯⋯⋯⋯⋯123.1研究目的⋯⋯⋯⋯⋯⋯⋯⋯⋯⋯⋯⋯⋯⋯⋯⋯⋯⋯..123.2研究思路⋯⋯⋯⋯⋯⋯⋯⋯⋯⋯⋯⋯⋯⋯⋯⋯⋯⋯..123.3定性研究设计⋯⋯⋯⋯⋯⋯⋯⋯⋯⋯⋯⋯⋯⋯⋯⋯⋯.123.4定量研究设计⋯⋯⋯⋯⋯⋯⋯⋯⋯⋯⋯⋯⋯⋯⋯⋯⋯.154结果与分析⋯⋯⋯⋯⋯⋯⋯⋯⋯⋯⋯⋯⋯⋯⋯⋯⋯⋯⋯.204.1数据的收集和样本的特征描述⋯⋯⋯⋯⋯⋯⋯⋯⋯⋯⋯⋯..204.2问卷的信效度分析⋯⋯⋯⋯⋯⋯⋯⋯⋯⋯⋯⋯⋯⋯⋯⋯2l4.3问卷的描述性统计⋯⋯⋯⋯⋯⋯⋯⋯⋯⋯⋯⋯⋯⋯⋯⋯254.4相关分析⋯⋯⋯⋯⋯⋯⋯⋯⋯⋯⋯⋯⋯⋯⋯⋯⋯⋯..264.5回归分析⋯⋯⋯⋯⋯⋯⋯⋯⋯⋯⋯⋯⋯⋯⋯⋯⋯⋯..274.6中介关系分析⋯⋯⋯⋯⋯⋯⋯⋯⋯⋯⋯⋯⋯⋯⋯⋯⋯.304.7背景变量的影响分析⋯⋯⋯⋯⋯⋯⋯⋯⋯⋯⋯⋯⋯⋯⋯.325讨论⋯⋯⋯⋯⋯⋯⋯⋯⋯⋯⋯⋯⋯⋯⋯⋯⋯⋯⋯⋯⋯.336结论和展望⋯⋯⋯⋯⋯⋯⋯⋯⋯⋯⋯⋯⋯⋯⋯⋯⋯⋯⋯.356.1研究结论⋯⋯⋯⋯⋯⋯⋯⋯⋯⋯⋯⋯⋯⋯⋯⋯⋯⋯..356.2现实启示⋯⋯⋯⋯⋯⋯⋯⋯⋯⋯⋯⋯⋯⋯⋯⋯⋯⋯..356.3研究局限性⋯⋯⋯⋯⋯⋯⋯⋯⋯⋯⋯⋯⋯⋯⋯⋯⋯⋯366.4研究展望⋯⋯⋯⋯⋯⋯⋯⋯⋯⋯⋯⋯⋯⋯⋯⋯⋯⋯..36参考文献⋯⋯⋯⋯⋯⋯⋯⋯⋯⋯⋯⋯⋯⋯⋯⋯⋯⋯⋯⋯..37附录⋯⋯⋯⋯⋯⋯⋯⋯⋯⋯⋯⋯⋯⋯⋯⋯⋯⋯⋯⋯⋯⋯40致谢⋯⋯⋯⋯⋯⋯⋯⋯⋯⋯⋯⋯⋯⋯⋯⋯⋯⋯⋯⋯⋯⋯44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SNS网站的用户体验研究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杜海指导老师秦启文教授摘要随着互联网产业和电子产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社交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于是SNS应运而生。从打开QQ空间关注朋友们的动态,到用人人网寻找中学时的同窗好友;从上班闲暇时去开心网偷偷菜,到在家无聊时去白社会听听歌,SNS无处不在。在互联网技术和内容日趋同质化的今天,提升用户体验将是SNS网站制胜的法宝。如今,单一的交友、游戏和娱乐已难以适应用户多元化的体验需求,唯有不断创新体验才能留住用户。本文选取了SNS网站为对象,对其进行用户体验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探讨了SNS网站用户体验的影响因素以及作用机理,来帮助SNS企业明确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提高网站的用户体验满意度,增加用户粘性,促进网站发展。本文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流程,首先对目前SNS的发展现状进行描述,以明确本研究的研究背景;其次对前人研究的成果做了较为全面的回顾,并根据文献综述设计了相关的用户访谈,在此基础上构建了SNS网站的用户体验模型,提出一系列相关假设:接着用实证分析方法对前期假设进行验证,得出了相应的实证分析结果:最后总结了本文研究的结论,针对目前SNS网站的现状,提出了相关的意见和建议,并指出本文研究中的不足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结论一:界面设计、交互操作和情感感知都对网站的用户体验有显著影响。用户体验=.3.357E一6+1.864情感感知+O.936交互操作+0.775界面设计+O.358信息构建,其中对用户体验影响最大的是情感感知,其次是交互操作、界面设计和信息构建。可见用户体验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用户对网站的心理感受,而这种心理感受是在用户与网站的交互行为中产生的。结论二:情感感知在界面设计、交互操作、信息构建与用户体验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即界面设计、交互操作和信息构建的得分越高,情感感知的程度就越高,用户体验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的程度也会相应提高。美观的界面设计、高质量的信息构建和流畅的交互操作是优质用户体验的根本。用户在使用网站时首先关注到它们,如果符合条件,用户就会产生较高程度的情感感知,进而增进对网站的用户体验满意度。结论三:在控制变量中,网站使用频率和生成内容对用户体验的影响显著,人口统计特征对用户体验的影响不显著。活跃用户一般对网站的用户体验评价也比较高,非活跃用户则评价较低。这说明不同用户对于网站的认知体验大致趋同,不同背景的用户可以无障碍的使用。关键词:SNS网站;用户体验;影响因素II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TheuserexperienceresearchforSNSwebsitesMasterofAppliedPsychology:DuHaiTutor:Profes$orQINQi-wenAbstract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Internetindustryandelectronicindustry,People’Ssocialintercoursecarlnot1ivewithoutnetwork。SOtheSNSarisesatthehistoricmoment.SNScarlbefoundanywhere,fromfocusingonfriendsinQQspacetolookingforschoolmatesinrenren;fromstealingvegetablesatworkinkaixintolisteningsongsathomeinwhitesociety.Intoday’SincreasinglyhomogenizedInternettechnologyandcontent,improvingtheuserexperiencewillbekeyfortheSNSwebsites.Today,itisdifficulttoadapttothediverseexperiencerequiredoftheuserbyesinglefunctionasmakingfriends,gamesandentertainment.OnlycontinuousinnovationexperienceCanretainusers.ThisarticleselectstheSNSwebsitesastheobjecttocarryontheuserexperienceresearch.Throughtheoreticalanalysisandempiricalresearch,thispaperdiscussestheinfluencefactorsoftheSNSwebsiteuserexperienceandeffectmechanism.Itwillhelpthesocialenterprisetoexploretheimpactfactors,SOtheycantakeatargetedapproachtoimprovetheuserexperiencesatisfactionfortheirwebsitesaswellastheuserstickinessforthesakeofpromotingthedevelopmentoftheirwebsite.Thestudytakesaresearchprocessbyproposingquestions,analyzingproblems,andsolvingproblem.First,thestudyanalyzesthecurrentsituationofSNSandmakesthebackgroundofthisstudyclear.Second,thestudydoesamorecomprehensiveoverviewofthepreviousstudyresultsandthendesigntherelateduserinterviews.Onthisbasis,thestudyproposestheSNSwebsiteuserexperiencemodelandproposeaseriesofunderlyingassumptions;Thenthewayofstandardempiricalanalysisisadoptedtotestandverifytheearlyhypothesesanddrawthecorrespondingempiricalresults;Finally,thestudysummarizestheresearchconclusionandputsforwardsomeopinionsandSuggestionsunderthepresentconditionoftheSNSwebsite.Andthen,thisstudypointsoutthedeficienciesofthisstudyandtheprospectsforfutureresearch.1ll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Themainconclusionsofthisstudyarethefollowing:Conclusionone:Interfacedesign,interactionandemotionalawarenessarethecharacteristicsoffactorswhichaffectingtheuserexperienceofthewebsites.111euserexperience=.3.357E-6+1.864emotionalperception+0.936interaction+0.775interfacedesign+0.358Informationarchitecture.Emotionalperceptionhasthegreatestinfluenceontheuserexperience,andtheninturn,interactiveoperation,interfacedesignandinformationconstructionalsoaffectit.Soitisvisibletosaythattheuserexperiencehasastrongsubjectivity,andtosomeextentitisthefeelingsofthewebsiteduetotheuserpsychological.Thiskindofpsychologicalfeelingisgeneratedbytheinteractionoftheuserandthewebsites.Conclusiontwo:Theemotionalawarenessplaysanintermediaryrolebetweeninterfacedesign,interaction,informationarchitectureandtheuserexperience.Thatis,thehigherofinterfacedesign,interactionandinformationarchitecture,thegraterofemotionalawarenessandtheuserexperiencealsowillbeimproved.Beautifulinterfacedesign,highqualityoftheconstructionandthesmoothinteractionarethefundamentaltohighqualityuserexperience.TheyCanbefirstnoticedwhenusersbrowsethewebsites.Iftheyarequalified,theusercallproducehigherlevelsofemotionalawareness,thustoenhancetheuserexperienceofwebsatisfaction.Conclusionthree:Inbackgroundcontrolvariables,wecanfindthatsiteusefrequencyandgeneratingcontentsignificantlyimpactontheuserexperiencewhiledemographiccharacteristicshaslittleeffectonit.Thisshowsthattheactiveusersoftenhavehigherevaluationontheuserexperienceofwebsites,whiletheinactivityusersshowlowerevaluationonit.Forcognitiveexperience,differentusersaleroughlythesame.Also,differentbackgroundofuserscanbebarrier-free.Keywords:SNSwebsites;userexperience;influencingfactorIV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引言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互联网逐渐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并开始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互联网将数量巨大的信息汇集在一起,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传统方式,并成为了人们分享和传播信息的主要渠道。几年之前,人们还只是通过浏览器从各大门户网站获取信息,而现在,更注重交互性和个性化的Web2.0已经被人们所熟知。在Web2.0中,用户既在浏览网站内容,也在制造网站内容:用户不是被动地接收互联网信息,而是主动创造互联网信息。SNS网站就是Web2.0的代表,它使人们实现了无时间与地域限制的网络社交。SNS网站在全球范围内的轰动效应始于美国校园网站Facebook,它于2012年5月IPO上市,市值估计在750至1000亿美元,也说明了当今SNS网站的火爆。在中国,SNS网站主要用户市场份额被本土的开心网、人人网和51网等所占据,Facebook未能进入中国前15大SNS网站之列。由于SNS网站的信息更新迅速,功能性不断增强,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人们使用社交网站的态势仍将呈上升趋势。但是,目前很多SNS网站都遇到了技术和内容同质化的问题,导致用户不断流失,注册用户转化率低,用户活跃性下降。大部分SNS网站只能靠网页游戏和娱乐应用吸引用户,当用户丧失对网站的新鲜感后就会选择逃离。因此,SNS网站如何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如何让用户获得最佳的使用体验,已成为各大互联网公司关注的焦点。根据Donaghue的一项调查显示,用户体验每增加1%,站点的访问量相应增加1.66%,总收入增加0.84%。Google的全球移动搜索负责人ShannonMaher谈移动搜索难题时,首先强调用户体验第一。而亚马逊(Arflazon)网站更是注重用户体验的典范,它的成功是强大用户购物体验的直接结果。优质的用户体验既有助于提高用户访问网站的主动性,又是网站提高转化率的关键。目前关于SNS网站的用户体验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站设计和实现技术上面,网站设计主要是从交互设计和信息构建等方面考虑用户的使用感受;技术领域则主要是从互联网技术的角度去分析用户体验。在国内,有过一些针对C2C和门户网站的用户体验研究,但很少有人针SNS网站进行研究。对于SNS网站而言,如何进行信息架构和功能设计,如何系统和定量地评估其用户体验,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文献综述2.1SNS2文献综述2.1.1SNS简介SNS是英文Socialnetworkservice的缩写,指的是社会性网络服务,即为用户提供的一种网络社交平台。维基百科上对于SNS的定义是:用户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活动,利用软件在网络平台上建筑的一种社会关系网络。SNS的理论依据来源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米尔格伦(StanleyMilgram)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六度分隔”(SixDegreesofSeparation)理论,又叫小世界现象(smallworldphenomenon)。简单说来“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在SNS网络中,个体发出的每一个信息,都将迅速得到传播,在极短的时间里传遍整个网络。后来有人根据这种理论,创立了SNS网站,在互联网上利用扩展朋友圈子来进行网络社交拓展。最初,SNS网站采用通过熟人进行联络的方式。随着网络技术和虚拟社交的不断发展,SNS网站上人们的联络方式变得多种多样,如根据相同的话题(如贴吧),根据相同的兴趣爱好(如豆瓣),根据相同的目标(如世纪佳缘),等等。在SNS中,在朋友圈内关系往往真实度很高,非常可靠,互相之间不存在所谓网络的“假面具”,因此,比较容易实现实名制。SNS已经远远超越单纯的社会网络服务的概念,它通过参与者自主创造的内容与平台体系,其应用已经能够扩展到互联网上的多个层面。如今,以社区为代表的强调人际交互的社会化网络成为了用户对互联网服务更核心的需求,而SNS作为web2.0阵营中的一个典型的技术应用架构,实际上已经远远超越单纯的社会网络服务的概念,通过参与者自主创造的内容与平台体系,其应用已经能够扩展到互联网上的多个层面。因而当SNS这种新兴的网络社交方式~出现,就迅速风靡世界,例如北美最著名的Myspace、Facebook,欧洲流行的Bebo、Myspace、SkyrockBlog、Facebook、Hi5等,以及占据亚洲市场的Orkut、Friendster和Cyword。2.1.2SNS的特点和分类与其他交友网站相比,SNS有其独特之处。首先,SNS是通过朋友去认识朋友的传递型模式建立联结。传统的交友网站模式通常是个人对个人,通过~点向外辐射,例如QQ群。而SNS则是通过朋友去认识朋友,遵循六度空间理论,以~种传递的模式形成一个一个的私人圈子。其次,SNS通常是建立在“深度交友”的基础上,即个人通常要以“真实姓名”的方式登陆,并进行自我的照片、兴趣爱好展示等,以取得他人的信任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文献综述和了解。SNS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为陌生人之间提供了一个交往的平台,而且让用户们形成了一个显而易见的相互关联的社会网络。个体之间的网络上的联结不是最终目的,为线下建立联系提供一种潜在的可能才是SNS的真正价值所在。SNS的分类方法很多,在这里广义上的将SNS网站分为两类:内部社会网络(internalsocialnetworking,ISN)和外部社会网络(externalsocialnetworking,ESN)。ISN是一个封闭的或私人的群体,由那些在同一公司、协会、社区、学校、组织的用户组成,或者也可以是外部社会网络的一个用户创建的一个需要邀请才能够加入的小组。在大多数社会性网络中,两个用户要进行相互链接必须在通过对方的请求认证之前,即在确定他们是朋友关系之后才能进行链接,比如早期的校内网。而ESN则是一个开放的、公共的、面向所有网络用户的交流平台,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或者非现实中存在的集体关系,用户可以和其他任何用户成为朋友,比如豆瓣。而按照SNS网站的交友功能和目标用户分类,可以分为严肃交友网站、休闲交友网站、商务交友网站等。2.1.3SNS的发展概况在互联网初期就有很多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社交网络的尝试,包括Usenet、ARPANET、LISTSERV、BBS、EIES等。20世纪90年代则已经显现出了SNS的雏形,比如1995年诞生于美国带有校友录性质的Classmates.tom,以及1997年出现的关注链接的SixDegrees.corn。用户创造个人的形象,在自己的页面上显示个人的信息以及朋友的列表,这样其他的成员可以在这些描述中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建立联系。虽然这些形式在它们之前就存在于一些以婚恋等为主要内容的网站,但是Sixdegree首次将这些功能元素整合起来,实现了新的发展。从1997年到2001年,大量的这类社会网络工具涌现出来,支持各种不同的链接。技术上的革新不仅仅包括与朋友的联系方式,而且给了用户更多的控制自己内容和联通性的权利。2005年的报告显示,Myspace的点击率已经超过了Google,与竞争对手Facebook一并加速成长。近两年,基于SNS概念的网站在全球呈爆发性的增长,不仅SNS的鼻祖Friendster、Myspace等大批专业SNS网站大受追捧,Google、Yahoo等大量顶级网站也都投身于提供SNS服务,设立相关网站。社会关系网络开始作为一个商业网站平台繁荣起来就是从2005年3月雅虎推出的Yahoo1360。开始的。2005年7月,新闻集团收购Myspace,同年12月ITV收购了FriendsReunited。2007年微软以2.4亿美元换取了Facebookl.6%的股份,使得Facebook的估值达到150亿美元,按照其所称的现有近5000万注册用户(60%位于美国之外)计算,平均每个注册用户的价值达到300美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文献综述兀。随着Facebook的空前成功,国内众多投资者纷纷效仿,因而,我国的SNS网站便犹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规模己达千余家,而且还在不断增长。其中影响比较大的SNS网站主要有人人网、开心网、QQ校友、ChinaRen等等。2009年11月1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了《2009中国网民社交网络应用研究报告》,报告显示,社交网站的用户规模已接近国内网民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大专以上的中高学历人群为社交网站的主体人群,达到59.1%。据CNNIC测算,到2009年底,中国使用交友和社交网站的网民数将达到1.24亿。目前,根据最新的数据统计,我国的SNS网站用户规模己经接近2亿。2.1.48N$的相关研究随着SNS网站的不断发展,业界对其的关注度也逐步提高。我国学者关于SNS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校园类SNS网站的发展现状及传播特征进行分析。SNS在中国的兴起首先是发端于校园,因此新闻传播学界对于SNS的研究也是从关注校园SNS网站开始。他们关注到“校园SNS受众的社会结构特征、媒介接触情况、媒介使用偏好和媒介使用满意程度,运用‘使用与满足’理论、戈夫曼的‘拟剧论’、‘镜中我’等理论揭示了校园SNS受众的一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证明,寻求网络认同依然是SNS媒介使用的首要功能,人际交往并没有真正实现现实的回归”。另外,中山大学郑宇钧、林琳的《校园SNS照进现实一以校内网的人际传播模式为例》以校内网注册用户为研究对象,通过搜集和调查到的数据,“结合7W传播模式,从传者、内容、媒介、受者、效果、动机、情境七个方面分析校园SNS的传播特征,参照使用与满足、弱连带优势等理论,探讨在实名制规则下校园SNS的人际传播与受者需求、个人形象、性别、物理世界的人际关系等的交互关系。提出校园SNS将发展成适宜学生在人际互动中实现正确的自我认知及社会认知的‘生态系统’一具备平等、人文、开放的和谐高校文化的新阵地”。这类研究提供了一种基于受众的研究视野,一般采用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但没有挖掘到影响用户心理需求的深层原因。另外,根据台湾学者傅仰止的调查研究,凭着单一的研究途径无法有效了解网络现象,光靠传统的问卷调查并不能深入探讨线上的联系。二是从SNS中社会资本的获得来探讨网络身份的构建。这个研究方向和趋势以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巢乃鹏副教授的网络用户线上社会资本的获得为代表。在2008年的新媒体传播学年会上,他以此为主题作了报告发言。他关注到近年来飞速兴起的SNS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个体社会资本的获得问题,试图建构个体在SNS网站中社会资本的获得模式,关注个体的使用行为及自身特征对获得社会资本的影响。这说明研究者的目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文献综述光已经越过使用者使用行为的表象,开始关注到使用者在使用互联网过程中社会关系网络的变化以及因此而带来的个体社会资本的变化。网络身份的构建问题会牵扯出更多方面更深层次的问题,不仅包括技术角度的,更包括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等其他角度,会产生很多不一样的结论。三是以互联网从业实践的视角来理解SNS。与传播学界相对应的是,众多互联网从业者和爱好者基于从业的经验和实践,对于SNS社会化网络的产生、发展和未来展开了热切的讨论,并对整个产业未来做出了大胆而实在的预测和猜想,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一方面,这是网络从业者对于自身行业发展布局的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对SNS的后入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借此可以一窥整个SNS发展的面貌。应当说,这是关于SNS研究一个重要而特别的生态。业界对于SNS的研究主要以Keso、老白、麦田等人为代表。他们认为,开放是Web2.0革命的逻辑,SNS将会成为未来互联网电脑的标准配置。蚂蚁网CEO麦田就在其《巴别塔的倒掉:Facebook和Google之争的真相》一文中把SNS的到来比作Google巴别塔的倒掉。其在文中如此描述:下一个互联网上的Bigdeal是“社会化网络”,或者简言之“关系”。因为Google逻辑建立于对“结构化”的知识处理,而“社会化网络”的逻辑建立于“非结构化”的知识处理。著名网络观察学者Keso则认为,有了SNS,虚拟与现实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四是从心理学角度看SNS。最早也最为系统从心理学角度探讨SNS与互联网发展的是安人测评的阳志平。阳志平早期着重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社会心理学中的应用。其一系列论文系统介绍了社会网络分析的一些软件、研究路线、学术渊源。社会网络分析的很多算法、模型对当前的SNS网站的建设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他设计了一系列关于“弱联系”的实验,考察了SNS网站是如何传播信息的。他认为未来的SNS网站,将通过以心理学为核心的行为科学与计算机的结合,成功解决互联网时代对互联网上的人的心理行为及其衍生而来的内容(如心理健康、信任、才能、关系、评价、信誉等)的搜索、评价与归类的问题。从心理学角度去切入研究,发现心理学与SNS之间的反哺关系。这是心理学角度研究SNS的思路,但是专门就这一块作系统专门研究的学者并不多,另外对于心理模型及特定情境下心理实验的专业性也限制了这一方面的研究。2.2用户体验2.2.1用户体验的概念用户体验(UserExperience)是指用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建立的一种心理感受。它的概念来源于体验经济理论,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在其《体验经济》一书中提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下,经营者为了不断追求独特的卖点,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体验经济正从服务经济中分离出来,它是继产品经济、商品经济、服务经济之后的第四个经济阶段。体验经济的到来意味着人们的需求层次的进一步提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文献综述升,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当物质需求已经得到满足时,人们自然会寻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和情感满足。根据约瑟夫·派恩的理论,用户体验还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娱乐体验、教育体验、逃避现实体验、审美体验。他考虑了个体与体验的关系,在坐标轴上对个体的体验进行了划分。从这个角度来说,体验是内在的,是个体在知觉和情感方面的主观心理感受。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我们也可以找到用户体验的依据。该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由低到高,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当低级需求得到满足时,人才会有更高级别的需求,最高层级的需求是自我实现。在人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会产生高峰体验,它源于人们对美的欣赏和创造,是一种最高境界的审美活动。马斯洛认为,人的审美表现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感性体验”,即对感知对象的自然特征的体验,如颜色、大小、外在形象等;二是感性体验背后的心理认知,它来自于人们对美的判断与感受,是审美价值的意义所在。信息领域下的用户体验,既包括用户对产品和服务的使用感受,又包括用户对于网络这一媒体的感知体验。因此用户体验涵盖的范围很广,而且由于用户的个体化差异,对用户体验的评价也会带有主观色彩。通常所说的对某种产品的用户体验,一般是针对某个界定明确的用户群体。2.2.2用户体验的要素用户体验与心理学、经济学、交互设计学等多个学科相关,因此用户体验在多个领域内得到了发展,每个领域中都提及了不同的用户体验要素。在心理学领域,美国心理学家唐纳德·诺曼(D.A.Norman)将用户体验扩展到用户与产品互动的各个方面。他认为为了更好的理解用户的技术体验,还应注意到情感因素的作用,包括享受、美学和娱乐。从人的认知过程看,Norman认为人的认知包含3个基本层面,物理、认知、情感。体验就是属于情感层面的。Norman进一步将人的情感化体验分为三种不同水平:本能水平、行为水平、反思水平。在经济学领域,营销专家贝恩特·施密特通过“人脑模块分析”和心理社会学说研究了消费者的体验,提出了感官、情感、思考、行为、关联五大体验体系。感官体验是诉诸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的体验;情感体验是用户内心的感觉和情感创造;思考体验是用户创造认知和解决问题的体验;行为体验是影响身体体验、生活方式并与用户产生互动的体验;关联体验则包含感官、情感、思考,以及行动体验的很多方面。然而,关联体验又超越了个人感情、个性,加上个人体验,而且使个人与理想自我、他人或是文化产生关联。在交互设计领域,Forlizzi和Ford从人tj"J女n何与产品进行交互的各个方面来定义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文献综述体验,认为用户体验是:产品被用户感知的方式、用户对怎样使用产品的理解程度、用户在使用产品时对产品的感觉如何、产品自身的使用性好坏程度、产品的适应性如何。JenniferPre等人认为交互设计的目的在于创造崭新的用户体验。交互设计所要完成的目标包括可用性和用户体验目标。即是说,在产品、系统与人交互的过程中除了达到可用性目标中的有效率、有效性、易学易记性、安全性、通用性之外还应该具备其他品质,如令人满意、有趣性、启发性、富有美感、成就感、情感满足等。因此,在交互设计中,用户体验是指用户使用产品(包括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或者享用服务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心理感受,涉及人与产品、程序或者系统交互过程中的所有方面。2004年,RobertRubinoff根据自己对用户体验的理解将用户体验分为四个要素:品牌、可用性、功能性、内容,并整合运用这四个要素来对产品的用户体验进行评价,如图1所示。图1RobertRubinoff的用户体验元素模型2.2.4用户体验的模型根据用户体验的研究内容,多个学者在不同的领域提出了各自的研究模型。SaschaMahlke提出的用户体验研究模型如图2所示: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文献综述图2SaschaNahIke提出的用户体验研究模型SaschaMahlke认为用户体验的过程就是用户的信息处理过程,系统特征会对用户的认知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了用户的信息处理,通过技术特征与非技术特征产生了各种体验结果,比如用户对系统的评价和是否决定继续使用等。系统特征还会直接影响用户的情感反应,它与信息处理过程产生的情感结果一起,使用户产生不同的行为结果。DhavalVyas和VanderVeer提出了用户体验的APEC模型,如图3所示。APEC模型主要对用户的特征和系统的交互性进行了研究。它以交互设计为线索来考察用户体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用户与系统交互产生的交流,系统对用户行为进行反馈;其次是用户通过系统的可操作外形、功能设置进行操作与系统进行互动;第三是使用过后用户对系统进行评价,主要通过认知、情感、审美、效用四个方面进行用户体验的评价。图3用户体验设计的APEC模型Davis在研究用户对信息系统接受时提出了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AcceptanceModel,简称TAM),根据用户的认知心理对系统设计做出了分析,如图4所示。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文献综述l粼图4TAM模型结构技术接受模型提出了两个主要的决定因素:认知有用性和认知易用性。认知有用性反映人们认为系统对提高他们工作绩效所起的帮助程度,认知易用性反映人们认为系统容易使用的程度。技术接受模型认为,系统的实际使用是由人们的行为意图决定的,而行为意图由人们的态度和认知有用性共同决定,人们的态度由认知有用性和认知易用性共同决定,认知的有用性和易用性则是由外部变量决定。外部变量包括系统设计特征、用户特征(包括感知形式和其他个性特征)、任务特征、开发或执行过程的本质、政策影响、组织结构等,为技术接受模型中存在的内部信念、态度、意向和不同的个人之间的差异、环境约束、可控制的干扰因素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2.2.3用户体验的相关研究当前,学术界根据体验深度将体验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指持续不断的信息流向人脑,用户通过自我感知确认体验的发生,这是一种下意识体验;第二层次指有特别之处且令人满意的事情,这是体验过程的完成;第三层次把用户体验作为一种经历,可以在用户与设计团队之间共享其发现。JamesGarrett针对Web设计系统阐述了网站用户体验的要素,将网站的用户体验划分成了五个不同的层次: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表现层。战略层包括网站目标和用户需求,范围层包括明确网站功能和内容需求,结构层包括交互设计和信息架构,框架层包括界面设计和信息设计,表现层则包含视觉设计。这五个层次是由抽象向具体过渡的。他以一个网站设计者的视角,将用户需求与网站目标相结合,系统全面地分析了网站用户体验的架构,如图5所示。9
西南火学硕士学位论文2文献综述嗣委作为欢伴的髯嚣褥黄怍为餐文本篆堍X秽Y旗凝视觉没计图5:Web用户体验层次Kuniavsky认为用户体验的内容相当广泛,因为用户在不断地与环境和他人进行交互。优质的用户体验并不仅仅要对用户表现出来的信息需求进行满足,还要挖掘用户潜在的信息需求,通过认知心理学、交互设计、人因工程等多个学科的融合,激发用户访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用户粘性和品牌忠诚度。SaschaMahlke认为,要对用户体验进行研究,应从其评估体系入手,评估体系一般包括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其中认知因素又包括人机交互过程中的技术特征和非技术特征。技术特征是由系统本身决定的,包括网站的可用性和易用性等;非技术特征则主要指用户自身的受用感受,如娱乐享受、使用后的满足感和归属感等。情感因素一方面包含直接和间接的情感反应,另一方面包含产生于认知过程的情感结果。Hassenzahl把用户体验的情感因素从非技术因素中分解出来成为单一的元素。Nielsen提出了可用性测试。可用性测试是指让一群有代表性的用户对产品进行典型操作,有关人员在一旁观察和记录,从而发现产品存在的问题。可用性测试的方法很多,如启发式评估、卡片分类、焦点小组、认知路径等。随着用户体验的不断发展,研究者认为在对网站进行用户体验研究时,不应该只关注网站设计和可用性,而应该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入手,研究用户对于网站的认知。这样在进行网站设计时,就可以考虑到不同用户的情感特征和认知结构,从而参照人因工程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文献综述设计方法建立用户心理模型,以用户为本,深入了解其使用网站的行为和背后的动机,并对其期望和态度进行合理的预测。2.3以往研究的不足以及对本研究的启示通过对SNS和用户体验的相关文献整理,我们发现以往的学者研究中存在以下问题,我们本次研究预留了空间。首先,目前国内外直接研究SNS网站用户体验的成果很少,仅存在零散的几篇文献讨论到了SNS网站的用户体验问题。国内基本上还没有采用问卷调查方法研究SNS网站的用户体验,在相近的领域中研究成果也不多。本文自编了SNS网站用户体验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试图对量化评价SNS网站的用户体验进行探索。其次,信息服务领域并没有对用户体验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大部分只是在网站设计、信息构建和信息资源整合中引入了用户体验的相关理论,缺乏一个完整的用户体验架构,无法在研究网站的同时以用户与网站的交互为导向,导致技术的提升并不能带来积极的用户体验。本文根据信息服务领域内对用户体验理论的研究,讨论了SNS网站用户体验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归纳了其用户体验架构和评估体系。最后,SNS网站作为当今互联网的热门,一直是研究者感兴趣的话题。用户体验则直接影响着网站经营的业绩,是将众多的“偶然浏览者”转化“忠实用户”的关键因素。本研究通过分析SNS网站的用户体验要素,力图唤起网站设计者对于用户体验的重视,促进SNS网站的进一步发展。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研究设计3.1研究目的本文以SNS网站为主要研究范围,以人人网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整理以及用户访谈,归纳了影响SNS网站用户体验的主要因素,并根据TAM模型和JamesGarrett的用户体验研究层次框架,探索并构建出影响SNS网站用户体验的理论模型。然后对有SNS网站使用经验的用户做了问卷调查,在问卷的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来验证SNS网站用户体验影响因素的各种维度以及相互关系的假设,达到完善和修正模型的目的,进而对运营者如何改善网站的用户体验、提升用户的粘性进行了分析探讨,为SNS企业实现流量和利润增长提供对策建议。3.2研究思路本文主要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进行研究。理论研究部分主要是对目前的SNS理论和用户体验理论进行梳理,为后续的研究做准备。实证研究部分主要包括用户访谈和问卷调查。用户访谈主要是为了总结用户意见,对前面的理论进行修正和补充,得到SNS网站的用户体验评估模型和SNS网站用户体验评估调查问卷:问卷调查则是通过对采集到的用户体验指标指数进行数据统计,验证SNS网站用户体验影响因素的各种维度以及相互关系的假设,对模型进行完善和修正。3.3定性研究设计本研究的实证研究采取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定性研究主要进行用户访谈,收集相关信息,整理用户意见,修正用户体验理论模型中的假设指标,设定问卷调查中的各个题项;定量研究主要是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数据分析来验证之前的假设。最后总结定性和定量研究得到的结论,进行归纳整理。定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目标群体的深入访谈,了解用户的SNS网站使用情况,总结不同的用户对SNS网站用户体验的评价标准,为下一步SNS网站用户体验的问卷调查提供支持,为定量研究打好基础。3.3.1访谈范围和对象本次访谈的主要对象是电脑使用熟练并且具有一定网络社交经验的用户,主要包括中学生用户、大学生用户和白领用户。这些用户的共同特征是比较年轻,有不同程度的SNS网站使用经验,喜欢接受新鲜事物。在本次研究中,为了确保研究结果的典型性,将国内非常有代表性的SNS网站人人网作为研究对象。人人网原名校内网,是国内最早的一批SNS网站之一。早期人人网用户基本全是在校学生,后来改变发展战略后吸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3c3研究设计引了大批城市白领。人人网在国内比较受用户的欢迎,用户基础比较广泛,适合作为研究对象。考虑到用户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和我们的选择标准,最终选择了7位访谈对象。其中中学生2人,大学生3人,白领2人。访谈主要是通过当面谈话进行。3.3.2访谈过程在访谈前,首先要明确访谈目的,即了解用户对SNS网站功能的使用和对网站的用户体验评价。明确访谈目的之后,要根据访谈目的拟定访谈提纲,提纲需要针对访谈的每一条需求,做到详细、缜密,同时要考虑用户对访谈题目的理解,由易到难,且要考虑访谈的时问,因为访谈的时间不易过长,所以访谈提纲也不能过于冗长。在访谈之前,笔者对一些专业名词进行了解释说明(如SNS网站、生成内容、用户体验等),从而保证了访谈的质量。访谈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您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人人网的?2、您每次使用人人网的时间是多长?3、您登录人人网的频率是多少?4、请您描述一下初次使用人人网时的场景。5、您登录人人网后通常有哪些行为?您通常使用网站的哪些功能?6、您登录人人网的目的是什么?您在人人网上的生成内容大概有多少?7、您对人人网的用户体验评价如何?您有哪些喜欢或者不喜欢的方面?8、您觉得要提高用户体验,网站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3.3.5访谈结果定性分析表1是对7位用户进行访谈的信息记录,主要考察他们使用人人网的什么功能,对人人网的用户体验如何评价,以及他们使用网站的心理感受。表1访谈结果分析访谈对象对网站的评价经常使用的功能因素归纳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研究设计访谈用户2可以获得朋友的关注留言功能因素张同学有较高人气,有成就感传照片情感因素可以和朋友实时交流聊天交互因素有很多游戏可以玩玩游戏可以第一时间获取朋友信息方便进行同城好友交流操作遇到困难时网站会有提醒和帮助信息访谈用户4能满足社交需求李同学可以很方便地查找到好友获得的信息真实可靠支持自定义能满足个性化需求可以参加相应的圈子或群组留言和评论主页设置传照片群组功能因素交互因素情感因素访谈用户6可以用多种方式进行搜索周小姐有很多办法获得人气站内论坛功能很好用站内可以很方便地评电影站内的聊天工具比较容易使用搜索好友喊话发起活动论坛交流14功能因素交互因素情感因索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研究设计根据访谈结果,用户经常使用的网站功能包括:推荐系统、搜索查找系统、传照片、写日志、发分享、玩游戏等。通过对用户的访谈,我们发现用户并不关注理论中提到的某些用户体验影响因素,因此我们对这些因素进行了删除,增加了访谈中被用户经常提及的用户体验影响因素。对访谈结果整理后,我们总结了影响网站用户体验的因素,如表2所示:表2网站用户体验影响因素影响因素层次影响因素指标界面设计信息构建交互操作情感感知色彩搭配、文字动画、界面布局、导航位置、超级链接、打开速度、整体印象基本功能、自定义功能、信息质量、游戏系统、应用程序、帮助信息层级设置、浏览方式、登陆注册、留言评价、功能使用、主页装扮人气、互动性、趣味性、活跃程度、满足感和成就感、隐私保护3.4定量研究设计3.4.1研究模型和研究假设前面对SNS网站的用户体验进行了理论分析和用户访谈,总结和归纳了SNS网站用户体验的影响因素,并且分层次列在了表中。从表中可以得知,界面设计、信息构建、交互操作和情感感知都与网站的用户体验有着紧密的关系。我们认为,界面设计、信息构建和交互操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用户的情感感知,进而影响了网站的用户体验。根据TAM模型和JamesGarrett的用户体验研究层次框架,我们推导出SNS网站的用户体验模型如图6所示: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研究设计图6:SNS网站的用户体验模型本研究认为SNS网站的用户体验主要受网站的界面设计、信息构建、用户与网站的交互操作以及用户的情感感知影响。其中,用户的情感感知对用户体验的影响是建立在网站的界面设计、信息构建以及交互操作基础上的,因此情感感知还起着中介作用。另外,考虑到网站的用户体验可能会受到背景变量的影响,因此本文将网站使用特征和人口统计学特征作为背景变量添加到模型中进行研究。根据本文的研究模型以及变量之间的关系,提出研究假设如下:假设H1:界面设计对用户体验有显著影响;假设H2:信息构建对用户体验有显著影响;假设H3:交互操作对用户体验有显著影响;假设H4:界面设计对情感感知有显著影响;假设H5:信息构建对情感感知有显著影响;假设H6:交互操作对情感感知有显著影响;假设H7:情感感知对用户体验有显著影响:假设H8:情感感知对界面设计与用户体验的关系有中介作用;假设H9:情感感知对信息构建与用户体验的关系有中介作用;假设H10:情感感知对交互操作与用户体验的关系有中介作用;3.4。2调查问卷设计根据用户体验的研究模型,我们得出了本次研究的用户体验调查问卷。整张问卷采用里克特5分量表进行评定,每个选项分别给予1.5的量化分数,依次表示不同意、不太同意、没感觉、比较同意和完全同意。用户根据自己的实际经历和使用感受,对问卷进行打分。问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验证界面设计、信息构建和交互操作对于用户体验的影响以及情感感知在其中的中介作用。16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研究设计本次研究的问卷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通过两个甄别题来筛选有过SNS网站使用经验的用户,以保证问卷的有效性;接着本问卷用9个选项来测量界面设计,用10个选项来测量信息构建,用12个选项来测量交互操作,用10个选项来测量情感感知,用4个选项来测量用户体验。具体的问卷设计如下:3.4.2.1自变量本研究的自变量为界面设计、信息构建和交互操作。具体问项如表3所示:表3:自变量和对应的指标变量指标A101网站的色彩搭配舒服A102网站打开的速度快A103网站上的链接清晰有效A104网站的界面布局合理界面设计A105导航位置容易辨别A106网站功能版块划分合理A107网站logo设计合理A108网站上没有影响视觉的广告A109网站的整体设计风格我很喜欢A201网站的基本功能比较全面A202网站的推荐系统有用A203网站的查找系统强大A204网站白定义功能强大A205网站上面的游戏好玩信息构建A206网站E面的应用程序有用A207网站能够提供正确的信息A208网站能够提供有用的信息A209网站能够提供我需要的信息A210网站提供的信息容易理解A301登录账号密码方便易记A302主页的装扮比较方便A303写日志,传照片等操作很方便A304留言,评价很方便A305加好友和删除好友很容易操作A306应用程序的使用很方便交互操作A307玩游戏很方便A308群组和圈子很好用A309站内论坛好用A310便于不同层级网页浏览A311可以用多种方式进行搜索A312有问题可以方便地跟管理员进行沟通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研究设计3.4.2.2中介变量本研究的中介变量为情感感知。具体问项如表4所示:表4:中介变量和对应的指标变量指标A401网站人气比较高A402网站用户的活跃程度比较高A403网站的互动性很强A404网站具有很高的趣味性A405可以诚信地进行站内社交情感感知A406我的个人隐私得到了保障A407可以获得朋友的关注A408可以表达自己的个性A409有交往的满足感和成就感A410可以找到潜在的人脉3.4.2.3因变量本研究的因变量为用户体验。具体问项如表5所示:表5:因变量和对应的指标变量指标A501整体而言,网站的用户体验令人满意A502网站给我提供了愉悦的感受用户体验A503我会经常使用该网站A504我会向亲朋好友推荐该网站3.4.2.4背景变量本研究的背景变量为网站使用特征和用户人口统计学特征。网站使用特征具体问项如表6所示:表6:网站使用特征具体问项您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人人网的?0半年之内01年前02年前03年前您使用人人网的频率是多少?0每天都使用。两三天一次O每周一次O两周一次或更少您每周在人人网的生成内容为(日志,相册,分享,评论)?O0一10010—20020·40040以上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研究设计用户人口统计学特征具体问项如表7所示:表7:用户人口统计学特征具体年龄016-18019-2l022·25026以上性别0男0女职业0中学生0大学生0白领O其他教育水平O初中及高中O大学本科O硕士及以上月消费0400以下0500—8000900一150001600—300003000以上3.4.3抽样方法在问卷调查中,选择合适的抽样方法非常重要。常用的抽样方法有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等距抽样等。根据实际情况,我们选择分群与简单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作为此次问卷抽样的主要方法。3.4.4数据分析的方法使用统计软件SPSS20.0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使用的统计方法有描述性统计、信效度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等。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结果与分析4.1数据的收集和样本的特征描述4.1.1数据的收集考虑到人人网的主要用户群体还是在校学生,加之CNNIC的SNS网站用户统计数据,本研究选择了在校中学生、在校大学生、城市白领三个群体作为投放对象。在问卷调查方式上,选择网络投放和实地投放相结合的方式,各投放100份,总共200份,回收的问卷总共183份,回收率是92.0%,其中有效问卷158份,有效率是79.0%。4.1.2样本的特征描述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男性92份,女性66份。在年龄分布方面,被调查者的年龄集中在19.22岁和23.28岁,他们占被调查者总数的73.4%。在职业构成方面,大学生所占的比例最大,为61.4%,白领和中学生其次。在教育程度方面,本科最多,为55.1%,其次是高中,为17.1%,大专和硕士分别占14.6%和13.3%。在月消费方面,500.1000元的被调查者最多,占46.2%,其次是1000.2500元,占22.2%。在网站使用时间方面,使用1-2年的被调查者最多,占50.6%,使用3—4年和6个月以内的被调查者分别占22.2%和17.7%。在网站使用频率方面,每天都登陆的被调查者占了47.5%,每星期2·3次的被调查者占了27.8%。在生成内容方面,每周10-20的被调查者占了35.4%,每周20—40和0—10的用户分别占25.9%和24.1%,每周40以上的用户占14.6%。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如表8所示。表8调查样本基本情况白领大学生中学生34972721.5%61.4%17.1%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结果与分析II初中及以下00教育程度月消费使用SNS网站的时间使用SNS网站的频率每周的生成内容高中大专本科硕士及以上500以内500.10001000-2500250040004000以上6个月以内1-2年3—4焦5年以上每天每星期2·3次每月2·3次每月1次0—10lO一2020一4040以上2314.6%CNNIC发布的((2012年SNS网站用户行为研究报告》显示,男女用户比例约为62.1%:37.9%;年龄以2卜25岁为主,占了42.7%,其次是16—20岁,占了30.6%;职业分布主要是学生用户,占了81.5%:使用网站的时间方面,卜2年占了60.6%,3-4年占了20.3%。本文样本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与其基本相符,说明样本比较有代表性,可以进行深入分析。4.2问卷的信效度分析4.2.1信度分析信度又称可靠性,是指对同一事物进行反复测量时所得到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信度有两个维度:内在一致性和可重复性。一般采用Cronbacha系数来研究单一维度内各测量指标的内在一致性。普遍的标准是:如果a系数大于0.8,说明信度很好;a系数在0.7~0.8之间,说明信度较好;a系数在0.6~o.7之间,说明问卷需要进行一定的修改;a%0%懈舶麒强瞄揣嬲似隰;罨舶肼踹麟肼啪戳肼熊册”H鲇B¨拍丝¨i"卯龙殳钉"i孔鲐笛卯∞盯孔筋乃努他9勰鲫巧倦“∞9强铂甜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结果与分析系数低于0.6,问卷视为无效。本文通过SPSS20.0软件对调查问卷的各个变量进行信度系数计算,得到的a信度系数值如表9所示:表9:问卷信度分析表从表9中可以发现,所有变量的Cronbacha系数都大于0.7,其中界面设计和信息构建的a系数在0.8以上,说明问卷的信度通过检验,可以做进一步的数据分析。4.2.2效度分析效度即有效性,它是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测量结果与要考察的内容越吻合,则效度越高;反之,则效度越低。本文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来对问卷题目进行效度分析。一般来说,验证指标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的最常用的两种方法是KMO样本测度和Bartlett球形度检验。在因子分析中,主成分分析法是比较常用的方法,所以本文也使用方差最大变异法进行正交旋转。具体操作在SPSS20.0菜单中选择分析一降维一因子分析,选择描述性统计里的系数、显著性水平和KMO和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分别对界面设计、信息构建、交互操作、情感感知和用户体验进行因子分析。4.2.2.1界面设计的效度分析界面设计的效度分析如表lO所示:表1O:界面设计的效度分析表研究变量测量指标因子载荷量特征值J(IIo值竺量解释程B⋯artl.e22球体检验显著々u7l6』,,●8O口J83Cu1l23l7856缸伯"乱船缸n田他0O0O1234567890}i;A计漫面界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结果与分析一般来说,KM0值越接近于l,意味着变量间的相关性越强,原有变量越适合作因子分析。KMO值在0.9以上时,表示非常适合进行因子分析;0.8表示适合;0.7表示一般;0.6表示不太适合;0.5以下表示极不适合。从SPSS分析结果来看,表10中界面设计的KMO值为0.874,符合做因子分析的要求。Bartlett球形检验显著性概率小于0.01,说明指标之间具有相关性,因此可以进行因子分析。对于因子载荷量,社会科学研究认为只要数值大于0.40就视为有效。A107因子载荷量为0.318,小于0.4,说明不是有效的指标,予以剔除。除A107外,其他指标的因子载荷量都在0.6之上,符合要求。在变量解释程度方面,表中结果显示界面设计指标对所研究变量总的解释程度为61.73%,符合社会科学研究所要求的30%以上的标准。4.2.2.2信息构建的效度分析信息构建的效度分析如表11所示:表11:信息构建的效度分析表变量解释程Bartlett球体检验显著研究变量测量指标因子载荷量特征值KMO值度(%)性概率A201A202A203A204A205信息构建A206A207A208A209A2100.7020.7580.7670.6730.60l0.8330.8100.8180.6090.757对于信息构建变量,所有的测量指标的因子载荷量都在0.6以上,特征值为3.634,KlVIO值为0.791,Bartlett球形检验显著概率小于0.01,表明各个指标之问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比较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在变量解释程度方面,信息构建指标对所研究变量总的解释程度为58.14%,符合社会科学研究中要求的30%以上的标准。4.2.2.3交互操作的效度分析交互操作的效度分析如表12所示: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结果与分析表12:交互操作的效度分析表研究变量测量指标因子载荷量特征值KM0值淼释程B性a概rt率letjt球体检验显著度(%)性概率交互操作A301A302A303A304A305A306A307A308A309A310A31lA3120.832O.5190.7210.6280.5950.7103.1230.73750.750.0000.7460.683O.3270.7920.6360.298对于交互操作变量,A309、A212的因子载荷量分别为O.327和0.298,小于0.4,予以删除。其他测量指标的因子载荷量都在0.5以上,符合要求。交互操作变量的特征值为3.123,KMO值为0.737,Bartlett球形检验显著概率小于0.01,表明各个指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比较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在变量解释程度方面,交互操作指标对所研究变量总的解释程度为50.75%,符合社会科学研究所要求的30%以上的标准。4.2.2.4情感感知的效度分析情感感知的效度分析如表13所示:表13:情感感知的效度分析表研究变量测量指标因子载荷量特征值KMO值变量解释程Bartlett球体检验显著度(%)性概率情感感知MOIA402A403A404A4058406A407A408A409A410O.6120.5430.7290.6930.6452.0480.81762.430.8000.5390.7320.6480.5920.000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结果与分析对于情感感知变量,所有的测量指标的因子载荷量都在0.5以上,特征值为2.048,KM0值为0.817,Bartlett球形检验显著概率小于0.01,表明各个指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比较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在变量解释程度方面,情感感知指标对所研究变量总的解释程度为62.43%,符合社会科学研究中要求的30%以上的标准。4.2.2.5用户体验的效度分析用户体验的效度分析如表14所示:表14:用户体验的效度分析表表中显示,结果变量的特征值为3.297,KM0值为0.860,Bartlett球形检验显著概率小于0.01,符合做因子分析的要求。各个因子的载荷都大于0.6,符合要求。变量解释程度方面,表中显示用户体验变量的解释程度为61.78%,符合社会科学研究中要求的30%以上的标准。4.3问卷的描述性统计对问卷的各个变量做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5所示:表15: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从表15中可以看到,三个自变量的平均得分分别为4.267、4.353、4.112,中介变量的平均得分为3.903,因变量的平均得分为4.120。其中在界面上设计变量中,得分较高的选项为A102(网站打开的速度快)、A105(导航位置容易辨别),说明人人网的这两个方面做得不错。网站打开速度与服务器位置和配置等有关,这也是一个大型网站首先要注意的问题。经过测定,人人网的服务器位于北京市南三环洋桥电信机房,网站响应速度为359.375毫秒(站长帮手网)。在信息构建变量中,得分最高的是A202(网站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结果与分析的推荐系统有用)和A210(网站提供的信息容易理解),而A206(网站上面的应用程序有用)的得分最低。对于一个SNS网站而言,给用户提供容易理解的信息和准确地向用户推荐好友是吸引新用户的重要条件,而留住老用户很大一部分靠的是网站的功能和应用程序。人人网的推荐系统无疑功能强大,但是站内的应用程序对用户的吸引力就有待提高。在交互操作变量中,得分最高的是A303(写日志、传照片等操作很方便)和A307(玩游戏很方便),得分最低的是A310(便于不同层级网页浏览)。写日志、传照片等是SNS网站的基本功能,玩游戏是提高网站用户粘性的重要条件,人人网的这两个方面做得不错。实现不同层级网页浏览,靠的是清晰明显的链接和熟练的交互操作,人人网的这些方面有待于提高。在情感感知变量中,得分最高的是A403(网站的互动性很强),说明人人网可以吸引人们的互动交流。4.4相关分析相关分析是研究现象之间是否存在某种依存关系,并对具体有依存关系的现象探讨其相关方向以及相关程度的一种统计方法。描述这种线性关系程度和方向的统计量叫做相关系数。相关系数为正,表示正相关;相关系数为负,表示负相关;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大,说明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就越强。根据研究的目的不同,或变量的类型不同,采用相关分析方法也不同。常用的相关分析方法包括二元定距变量的相关分析、二元定序变量的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和距离相关分析等。在二元变量的相关分析过程中比较常用的几个相关系数是Pearson简单相关系数、Spearman和Kendall’stua-b等级相关系数。Pearson简单相关系数用来衡量定距变量问的线性关系,我们用它来测量本文中变量间的相关。4.4.1界面设计、信息构建、交互操作与情感感知和用户体验的相关分析界面设计、信息构建、交互操作与情感感知和用户体验的相关分析结果如表16所示:表16:界面设计、信息构建、交互操作与情感感知和用户体验的相关分析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结果与分析由上表可以看出,界面设计与情感感知和用户体验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47和0.350,且在0.01水平上显著;信息构建与情感感知和用户体验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68和0.137,且在0.05水平上显著;交互操作与情感感知和用户体验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82和0.515,且在0.01水平上显著。假设Hl—H6得到了初步验证。4.4.2情感感知和用户体验的相关分析情感感知和用户体验的相关分析如表17所示:表17:情感感知和用户体验的相关分析从上表可以看出,情感感知与用户体验的相关系数为0.611,且在0.01水平上显著。故假设H7得到了初步验证,它们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成立。4.5回归分析相关分析只能说明各个因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的紧密程度还需要借助回归来分析。回归分析的主要目的是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表达式,建立回归方程,从而检验自变量的作用效果,并对因变量进行预测和控制。本研究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按偏相关系数的大小次序将自变量逐个引入方程,这样可以直观地看出每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大小,便于下面的分析。4.5.1界面设计、信息构建、交互操作对情感感知的回归分析在SPSS20.0的菜单中选择分析一回归一线性,同时在方法中选择“逐步”,分析结果如表18所示:表18:界面设计、信息构建、交互操作对情感感知的回归分析表27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结果与分析从表中可以看到,界面设计、信息构建和交互操作都进入了回归方程模型,说明这三者都是影响情感感知的重要因素。其中界面设计的回归系数为0.478,信息构建的回归系数为0.397,交互操作的回归系数为0.283,回归方程的常数项为.1.537E.8,所以我们可以得到界面设计、信息构建和交互操作对情感感知的回归模型:情感感知=-1.537E.8+0.478界面设计+0.397信息构建+0.283交互操作。从回归方程中我们可以看出,界面设计对情感感知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信息构建,交互操作的影响程度最低。在得到回归方程之后,要对回归方程的显著性和系数的显著性进行检验。在拟合优度的检验上面,调整后的R方为0.432,说明三个变量可以解释情感感知模型的43.2%,拟合程度良好。在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上面,F值为53.397,显著性水平p<0.01,说明方程中界面设计、信息构建和交互操作与情感感知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回归方程整体通过显著性检验。在系数的显著性检验上面,t值分别为9.378、7.865、5.534,t值比较大,而且在0.0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界面设计、信息构建和交互操作可以作为情感感知的解释变量存在于模型中。因此,界面设计、信息构建和交互操作对情感感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故假设H4~H6均成立。4.5.2界面设计、信息构建、交互操作对用户体验的回归分析采取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如表19所示:表19:界面设计、信息构建、交互操作对用户体验的回归分析表从表中可以看到,交互操作和界面设计进入了回归方程,说明它们是影响用户体验的重要因素。而信息构建没有进入回归方程,说明它不是影响用户体验的重要因素。交互操作和界面设计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509和0.386,回归方程的常数项为一1.245E一12,所以我们可以得到用户体验的回归方程:用户体验一1.245E一12+0.509交互操作+0.386界面设计。由回归方程可以看出,对用户体验影响最大的是交互操作,其次是界面设计。在得到回归方程之后,仍然要对回归方程的显著性和系数的显著性进行检验。在拟合优度的检验上面,调整后的R方为0.385,小于0.4,两个变量可以解释用户体验模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结果与分析型的38.5%,说明拟合程度一般。在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上面,F值为41.397,显著性水平p0.05),这说明SNS网站的用户体验与用户的背景并无太大关系,网站已经在各个阶层的人群中得到普及。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讨论经过上一章的定量研究,本文提出的研究假设验证结果如表26所示:表26:研究假设验证结果归纳表假设内容是否验证H1:界面设计对用户体验有显著影响;H2:信息构建对用户体验有显著影响;H3:交互操作对用户体验有显著影响;H4:界面设计对情感感知有显著影响;H5:信息构建对情感感知有显著影响;H6:交互操作对情感感知有显著影响;H7:情感感知对用户体验有显著影响;鹏:情感感知对界面设计与用户体验的关系有中介作用;H9:情感感知对信息构建与用户体验的关系有中介作用;1t10:情感感知对交互操作与用户体验的关系有中介作用:支持未支持支持根据定量研究的结果,有如下的讨论:第一:界面设计界面设计主要包括网站的色彩搭配、文字动画、界面布局、导航位置、超级链接、打开速度等方面,用户对人人网的视觉界面设计满意度相对较高。界面设计与情感感知和用户体验均有着明显的相关,它是创造优质用户体验的必要条件,是用户对网站的第一印象。JamesGarrett的用户体验研究模型以界面设计为基础,Norman则将界面设计置于用户体验的本能层之中。因此,对于SNS网站而言,首先的任务就是做好网站的界面设计,这是使新用户转化为忠实用户的第一步。第--:信息构建信息构建主要包括网站的基本功能、白定义功能、信息质量、游戏系统、应用程序、帮助信息等方面,大部分用户认为人人网的推荐系统和搜索系统比较强大,可以准确地推荐自己可能认识的人,可以方便的按条件查找到自己的同学。同时,由于人人网使用实名注册,大部分用户认为网站上的信息比较真实,网络社交的诚信度较高。不过也有部分用户认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人网出现了相当多的虚假帐号,它们往往用来发送广告信息和不健康信息,这些帐号的存在影响了网站的用户体验。信息构建与用户体验也有着一定的相关,但相关性不强。在回归方程中,信息构建的系数最小,但这也并不能说信息构建不重要。从中介关系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信息构建可以比较明显地影响用户的情感感知,进而影响网站的用户体验。它们之间的进一步关系还有待去研究。我们可以推断,用户刚开始使用SNS网站时,推荐系统是十分重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讨论要的,它可能会是吸引用户的一个重要原因;而随着用户使用年限的增长,推荐系统的重要性减弱;用户在使用SNS网站时间不长时,网站上的注册用户真实可靠对网站的用户体验产生重要影响,随着时间增长,它的重要性逐渐减弱;网站的自定义功能随着使用年限的增长而作用更加显著。用户使用网站越频繁,网站的功能性就变得越发重要,从而对网站的用户体验产生影响。第三:交互操作交互操作主要是用户在使用网站的过程中所发生的行为,主要包括窗口切换、注册登陆、按钮操作、菜单操作、主页设置等。从相关和回归关系上看,交互操作对网站的用户体验有着重要的影响。这是因为SNS网站的一大特征就是用户生成内容,SNS的精髓就在于用户与网站的交互。Forlizzi和Ford就是从人们与网站的交互行为中对用户体验进行了定义。他们认为,用户体验是人在使用产品或系统时所建立起来的心理感受。因此,要创造优质的用户体验,就一定要考虑到用户与网站之间的交互行为,包括用户对网站功能的各项操作,网站系统对用户行为的反馈意见,用户与程序、系统和他人产生的交流等。第四:情感感知情感感知主要是用户对网站的人气、互动性、趣味性、活跃程度、隐私保护等方面的感受。大部分用户对人人网的人气和用户活跃程度表示满意,并对网站的娱乐性和自定义功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用户还希望网站能有更多的开放平台,比如电子商务、在线支付等。这说明,SNS网站正从单一的在线交流和自我展示工具,向更高级别的综合网络服务系统转变。从相关和回归关系上看,情感感知对网站的用户体验有着重要的影响。用户体验本身就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越满足用户的情感化需求,用户就会对网站的用户体验有越高的评价。第五:网站使用特征和人口统计特征网站使用特征方面,用户在人人网的使用时间、使用频率、生成内容的差异对SNS网站用户体验的影响比较明显。网站越能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就会产生更多的用户生成内容,从而增加网站粘性。不同数量生成内容的用户也会在网站用户体验表现出差异。生成内容越多的用户,对网站的功能性需求就越高。用户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方面,年龄、性别、职业、月消费等个体化差异对网站的用户体验并无显著影响,这说明SNS网站的用户体验与用户的背景并无太大关系,网站已经在各个阶层的人群中得到普及。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6结论和展望6.1研究结论本文选取了SNS网站为对象,对其进行用户体验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探讨了SNS网站用户体验的影响因素以及作用机理,来帮助SNS企业明确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提高网站的用户体验满意度。本次研究主要得到了以下几点结论:结论一:界面设计、交互操作和情感感知都对网站的用户体验有显著影响。用户体验=一3.357E-6+I.864情感感知+O.936交互操作+0.775界面设计+0.358信息构建,其中对用户体验影响最大的是情感感知,其次是交互操作、界面设计和信息构建。可见用户体验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用户对网站的心理感受,而这种心理感受是在用户与网站的交互行为中产生的。结论二:情感感知在界面设计、交互操作、信息构建与用户体验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即界面设计、交互操作和信息构建的得分越高,情感感知的程度就越高,用户体验度也会相应提高。美观的界面设计、高质量的信息构建和流畅的交互操作是优质用户体验的根本。用户在使用网站时首先关注到它们,如果符合条件,用户就会产生较高程度的情感感知,进而增进对网站的用户体验满意度。结论三:在控制变量中,网站使用频率和生成内容对用户体验的影响显著,人口统计特征对用户体验的影响不显著。这说明活跃用户一般对网站的用户体验评价也比较高,非活跃用户则评价较低:不同用户对于网站的认知体验大致趋同,不同背景的用户可以无障碍的使用。6.2现实启示提高SNS网站的用户体验,可以增强网站的可用性和易用性,用户使用也会更方便,从而增加对于网站的依赖感。用户体验的目标是提高网站用户粘性,塑造品牌形象。由前面的分析可知,影响用户使用体验和感受的因素包括方方面面。结合用户与网站的交互过程,可以归纳出以下因素:界面设计除了要让用户看到网站上最重要的信息之外,还要开发其附加价值,比如用户注册引导,好友推荐等;导航系统要清晰简洁,以便让用户准确、快速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搜索系统是SNS网站非常重要的功能之一,保证搜索算法的准确性和有用性,为用户呈现可靠的搜索结果,可以有效地提高网站的用户体验;网站功能要清晰便于区分比较,可以使用不同的图标对功能进行分类,比如游戏和应用等;网站安全性要持续保证,比如安全的账号管理和详尽的密码保护,这样可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6结论和展望以提高用户对于网站的信任感,有益于网站的用户体验提升。为了使用户获得高质量的网络社交,除了要做好各项使用流程的交互设计,还要根据用户不同的需求设计多样化的功能,比如个性化设置、riP服务、小组交流等功能。SNS网站需要以用户为主导,充分发挥用户的主动性和分享欲,鼓励用户创造。因此网站必须以真实为本,以趣味为轴,使用户获得网络社交的满足感和充分的个性化服务。6.3研究局限性本次研究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如何选取用户访谈的对象、如何取得有代表性的样本始终都是研究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另外编制问卷时,可能会出现维度涵盖不全和混合交叉的情况。其次,本次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对SNS网站的用户体验分析,理论方面借鉴了网站用户体验相关模型,采用的方法和结论都带有一定的主观性。由于网站的用户体验受到用户个体差异和心理认知的影响,变量较多,控制难度比较大。最后,本文主要以人人网为研究对象,无法代表不同类别的SNS网站,因此研究结论的推广会受到限制。6.4研究展望本次研究仍然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了使研究结果更加可靠,今后的研究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第一,由于网站的用户体验受多个因素影响,而且每个用户对网站的体验评价也会随时发生变化,因此用户体验也具有多种可能的延展性。建议后续研究中采用新的视角、纳入更多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这样才能获得更加全面的研究结果。第二,用户体验是一种跨学科的理论,它与多个学科有着关联,比如交互设计、机器学习、认知心理学等。因此,可以结合多个不同学科对网站的用户体验进行更加细化和深入的研究。第三,本次研究的对象是校园类交友网站,没有针对职业交友网站和婚恋交友网站等展开,因此今后可以尝试对这些垂直化社交网站进行用户体验研究,以此来考察理论的实用性和丰富研究成果。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1]NormanD,TheDesignofEverydayThings【M】,Cambridge:TheMITPress,1998[2]MUSGREAVEJ,PORTERGBraceforsecondwaveofintemetrevolution[M].London:FreePress,2002:10-36.[3]GoogleFriendConnect【EB/OL】.http://Men.wikipedia.org/wiki/Google·Friend-Connect,2009-06-10.[4]DAVISFD.Perceivedusefulness,perceivedeaseofuse,anduseracceptanceofinfornaationtechnology【J】.MISQuarterly,1989,l3(3):319-340.[5]OpenSocial【EB/OL].11np:Mcode.google.corn/intl/zh-CN/apis/opensocial,2009.06—22.[6]HofstedeGCulture’Sconsequences:internationaldifferencesinwork-.relatedvalues.NewburyPark,California:SagePublications.1982.[7]FacebookConnect)makingtheworldmoresocial[EB/OL】.http:Mdevelopers.facebook.corn/connect.php?一fb—noscript=1,2009-06-10.[8]SNS网络文化探析.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01.ii.No.50ct.2009[9]詹询,古玉立.我国校园SNS受众媒介使用的调查(J).新闻界,2008,(3)[10]郑宇钧,林琳.校园SNS照进现实)以校内网的人际传播模式为例[J].青年记者,2007,(19).[“]傅仰止.电子邮件联系的抽样方法比较:因特网调查与个人抽样仁CI.第三届/调查研究方法与应用学术研讨会——新世纪调查研究的课题:方法、对象与伦理论文集,P3-18.[12]阳志平,时勘.社会网络分析在社会心理学中的应用[J].社会心理研究,2002,(3):P56—58.[13]阳志平,陈猛.虚拟与现实的互动:对cssN的初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3,(1):P51—55.[14]PineIIBJ,GilmoreJH.Theexperienceeconomy.体验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15]NormanDA.TheInvisibleComputer.NewYork:MITPress,1999:78[16]Norman.情感化设计.付秋芳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17]HassenzahlM.Thequalityofinteractiveproducts:hedonicneeds,emotionsandexperience//Ghaoui(Ed.).EncyclopediaofHuman·ComputerInteraction.PA:IdeaGroup,2005:652.660.[18]ForlizziJandFordS.Thebuildingblocksofexperience:Anearlyframeworkforinterac气7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tiondesigners.Proceedingsofthe2000ConferenceonDesigningInteractiveSystems[C].NeWYork,2000:419—423[19]李四达.交互设计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9[20]RubinoffR.Howtoquantifytheuserexperience.【2006。06。ll】.http://www.sitepoint.com/print/quantify。user。experience.[21]MahlkeS.Factorsinfluencingtheexperienceofwebsiteusage.2002.NewYork:ACMPress,2002:846—847.[221VyasD,GerritC.VanDerV.APEC:Aframeworkfordesigningexperience.2006.http://www.infosci.cornell.edu/place/15DVyas2005.pdf.[23]MahlkeS.Studyingaffectandemotions嬲importantpartsoftheuserexperience.2006.http:llwww.zmms.tuberlin.de/-sma/resources/papers/PositionPaper_EmotionInHCLMalflke.Pdf[24]HassenzahlM.Thequalityofinteractiveproducts:hedonicneeds,emotionsandexperienee.EncyclopediaofHuman—ComputerInteraction.PA:IdeaG-roup2005:652。660[25]JamesGarrett.用户体验的要素[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9[26]KuniavskyM.ObservingtheUserExperience-APractitioner’SGuidetoUserResearch.MorganKauflnan:ElsevierUSA,2003:45—47.[27]SchererKR(2004).Cognitivecomponentsofemotion//DavidsonRJ,GoldsmithH,SchererKR(Eds.).HandbookoftheAffectiveSciences.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28]HassenzahlM.Thequalityofinteractiveproducts:hedonicneeds,emotionsandexperience//Ghaoui(Ed.).EncyclopediaofHuman—ComputerInteraction.PA:IdeaGroup,2005:652.660.[29]IelsenJ.Usabilityengineering[M].Burlington,MA:AcademicPress,1994[30]JolmSott.SoeialNetworkAnalysis[M]8.MorganKaufmarm.2009.1[31]百度泛用户体验.用户研究的理论、过程及方法论.http://www.baiduux.eom/109/eategory/user--researeh/[32]UCDChina著.UCD火花集[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第15页[33]王方芳.SNS虚拟社区的交往结构与信息传播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34]罗家德.社会网络分析讲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5]李乐山.工业设计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第262—363页[36]DanahM.boyd,NicoleB.Ellison.Socialnetworksites:Definition,history,andscholarship.Journal,2009—04—09[37]Dereke.Baird,Mercedes.Fisher.neomillennialuserexperiencedesignstrategies:utilizingsocialnetworkingmediatosupport”alwayson”leamingstyles.Journalofeducational38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technoligysystems.34(1):5—32,,2005[38]MarkGlaser.YourGuidetoSocialNetworkingOnline.http://www.pbs.org/mediashift/2007/08/your-guide—to—social-networking-online241.html,2011.01一12[39]Dereke.Baird,Mercedes.Fisher.neomillennialBserexperiencedesignstrategies:utilizingsocialnetworkingmediatosupport”alwaysOn”learninggcyles.Journalofeducationaltechnoligysystems.34(1):5-32,2005[401JermeferHart,CharleneRidley,FaisalTaher,CorinaSas,AlanDix.ExploringtheFacebookExperience:ANewApproachtoUsability.39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附录附录一用户访谈提纲本次访谈的目的是了解您使用SNS网站(人人网)的情况,以及对网站用户体验的评价,收集到的意见建议仅作为论文素材使用,我们会对您的信息严格保密,请您放心!问题如下:l、您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人人网的?2、您每次使用人人网的时间是多长?3、您登录人人网的频率是多少?4、请您描述一下初次使用人人网时的场景。5、您登录人人网后通常有哪些行为?您通常使用网站的哪些功能?6、您登录人人网的目的是什么?您在人人网上的生成内容大概有多少?7、您对人人网的用户体验评价如何?您有哪些喜欢或者不喜欢的方面?8、您觉得要提高用户体验,网站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访谈到此结束,非常感谢!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附录附录二调查问卷人人网用户使用情况调查问卷您好!感谢您阅读本问卷!这份问卷主要是为了了解您对SNS网站(人人网)的使用情况,请根据您的实际使用经历填写,对您的个人资料我们将予以保密。甄别题:您对SNS网站熟悉吗?O非常熟悉。不怎么熟悉O一点也不熟悉(终止回答)您有过人人网的使用经历吗?O有过。没有(终止回答)下面是正式的调查问卷:第一部分:您对人人网界面设计有什么感受?请在方框内打“√”进行选择:不同意不太同意说不清比较同意完全同意网站的色彩搭配舒服网站打开的速度快网站上的链接清晰有效网站的界面布局合理导航位置容易辨别网站功能版块划分合理网站logo设计合理网站上没有影响视觉的广告网站的整体设计风格我很喜欢第二部分:您对网站功能和网站提供信息的满意程度?请在方框内打“√”进行选择:不同意不太同意说不清比较同意完全同意网站的基本功能比较全面网站的推荐系统有用网站的查找系统强大网站自定义功能强大网站上面的游戏好玩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附录网站上面的应用程序有用网站能够提供正确的信息网站能够提供有用的信息网站能够提供我需要的信息网站提供的信息容易理解第三部分:您在使用网站时的各种操作情况?请在方框内打“√”进行选择:不同意不太同意说不清比较同意完全同意登录账号密码方便易记主页的装扮比较方便写日志,传照片等操作很方便留言,评价很方便加好友和删除好友很容易操作应用程序的使用很方便玩游戏很方便群组和圈子很好用站内论坛好用便于不同层级网页浏览可以用多种方式进行搜索有问题可以方便地跟管理员进行沟通第四部分:您对人人网的印象和心理感受?请在方框内打“√”进行选择:不同意不太同意说不清比较同意完全同意网站人气比较高网站用户的活跃程度比较高网站的互动性很强网站具有很高的趣味性可以诚信地进行站内社交我的个人隐私得到了保障可以获得朋友的关注可以表达自己的个性有交往的满足感和成就感42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附录I可以找到潜在的人脉第五部分:您对人人网整体的用户体验满意度?请在方框内打“√”进行选择:不同意不太同意说不清比较同意完全同意整体而言,网站的用户体验令人满意网站给我提供了愉悦的感受我会经常使用该网站我会向亲朋好友推荐该网站再次感谢您的耐心,请选择~下您的个人情况,我们对您的信息将绝对保密!您使用SNS网站的情况?1.您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人人网的?0半年之内01年前02年前03年前2.您使用人人网的频率是多少?O每天都使用O两三天一次O每周一次O两周一次或更少3.您每周在人人网的生成内容为(日志,相册,分享,评论)?O0-10010—20020-40040以上您的个人情况?1.年龄016—18019—21022—25026以上2.性别O男。女3.职业O中学生O大学生O白领O其他4.教育水平O初中及高中O大学本科O硕士及以上5.月消费0400以下0500—8000900·150001600·300003000以上非常感谢您的参与,祝您生活愉快!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致谢致谢在三年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即将过去之际,回首在西南大学的求学之路,感慨颇多。首先,我要向尊敬的导师秦启文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谢!在三年的时间里,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我都得到了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论文写作更是得到了老师悉心的指导。从秦老师那里,我不仅获得了知识和学问,而且学到了做人的道理和进取的精神。感谢文社院的石伟老师、潘孝富老师和张永红老师在我求学之际对我的关心和教导。各位老师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和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深深影响着我。感谢文社院2010级的各位同窗,与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交流探讨让我受益匪浅,并给我留下了许多值得回忆的美好时光。感谢各位专家和教授在百忙之中评阅此论文,恳请批评指正。最后要感谢我的父母,是他们的支持让我得以完成研究生的学业,他们在生活上的关怀和精神上的鼓励是我不断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