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00 KB
  • 2022-05-17 13:50:38 发布

国内外对用户体验研究综述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国内外对用户体验的研究综述国外有关用户体验的研究综述用户体验对信息服务的作用已引起国内外相关组织的关注,2005年12月在旧金山召开了2005年用户体验设计大会,就用户体验中的原则,实践,研究和案例进行讨论和交流;2006年10月在西雅图召开的用户体验会议就“信息构建与用户体验”“用户测试”“用户体验团队的管理”和“多用户服务设计”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国外在理论研究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包括:用户体验的定义,内容,特征,模型及评价等。1)用户体验定义当前,学术界主要从三个层面定义:第一层的体验指持续不断的信息流向人的大脑,用户通过自我感知确认体验的发生。第二层指有特别之处且令人满意的事情。这种体验与物质体验无关,是体验过程的完成。且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改变用户和环境,对用户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第三层是把用户体验作为一种经历。一般而言,用户体验被认为是在特定互动中个体独特的经历。体验被看做个体的反应以及与环境,社会因素的关联。2)用户体验的内容及特征JamesGarrett:包括用户对品牌特征,信息可用性,功能性,内容性等方面的体验。Norman扩展到用户与产品互动的各个方面的内容。LeenaArhippainen认为用户体验包括使用环境的信息,用户情感和期望。Hassenzahl对用户体验中的非技术特征区分为三类:享受,美学,娱乐。3)用户体验模型SaschaMahlke提出了基本的用户体验过程及研究框架情感反应评价行为结果情感结果系统特征认知部分:体验维度的信息处理技术特征非技术特征 DhavlVyas&vanderVeer提出了设计用户体验的APEC(审美,实用,情感,认知)框架行为反馈功能互动外观审美审美情感情感认知认知实用实用审美审美情感情感认知认知实用实用审美审美情感情感认知认知实用实用1)用户体验的评价认知因素:包括人机互动的技术因素和非技术因素,技术因素的标准如系统的有用性和易于使用性;非技术因素的标准,如享受性,视觉的美感性和内容的吸引性。情感因素一方面包括直接和间接的情感反应,另一方面包括由认知评价过程产生的更为复杂的情感结果。量化用户体验的4个互相关联的重要因素:品牌(branding),可用性(usability),功能性(functionality),内容(content).国内用户体验的研究及不足以“用户体验”作为关键词,通过中国期刊网进行查询,检索结果为65篇文章,涉及电信,印刷,装饰,信息技术和图书情报等领域,很多文章都是介绍某一领域新推出的一种产品及解决方案,但是它们并没有对用户体验进行深入,细致的理论研究,只是抽象的利用概念。少数几篇文章从外国对用户体验研究中得到启发,在网站设计,信息构建和信息资源整合中引入了用户体验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初步研究。其中,不足之处表现在:Ø缺乏完整的用户体验的理论体系;Ø 经济从以工业为主导转向以服务尤其以信息服务为主导的经济,用户体验成为体验经济的重要构成要素,但我国缺乏对体验经济的深入研究;Ø信息服务领域对用户获取信息过程中的反馈,跟踪等后续行为缺乏研究,导致技术的提升并不能带来积极的用户体验。用户体验(UE,UX)的内涵及特征英文userexperience.在《情感化设计》中,Norman提出大脑反应的3个层次:①本能层,人的本能反应,例如第一眼看上去是美还是丑等;②行为层的反应体现在人和对象的交互过程中,交互的过程是否合理,行为上是否方便等;③反思层体现了人对产品的进一步思考,他所蕴含的意义,引起个人感情上的反应等。而一份用户体验是3个层次感觉的综合,而不是单单的某个层次。在人机交互领域,用户体验主要来自用户和人机界面的交互过程。它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宏观方面的用户体验要素:①表面层要素。表面层由一系列网页构成,表面层要素包括网页色彩的搭配,文字变化,图片处理和网页布局。②框架层要素:按键,列表,照片以及许多文本的设置。其作用是优化设置这些元素。③结构层要素。结构层确定站点的各种特征和功能组合的方式,主要解决用户所需要信息的分布结构,区分信息的重要程度,以确定导航的目标设置,允许用户按需浏览有序分布的信息。④范围层要素主要指网站包括哪些范围的特征和功能。⑤战略层要素主要包括站点目标和用户对象的定位。微观方面的用户体验要素主要指帮助创建积极用户体验的关键组成部分。①信息构建:把网络体验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形成了用户体验的基础。用户特征:人口统计学个性化:用户需求:潜在阶段“闲逛”需求目标无意识 醒目的标识意识阶段:模糊,零碎检索。模糊检索,人工咨询表达阶段:知识组织,内容管理用户行为:检索行为(习惯法则)和浏览行为(省时省力)用户认知:②信息设计:目的在于高效化处理信息并提供尽可能清晰,易于理解和有用的信息。③工作流程组织:④资源转换⑤界面设计⑥跨平台兼容“盲肠理论”80|20原则80%的用户信息需求的最重要的20%的因素用户信息分析使用情况分析用户需求分析用户细分人物角色模型功能性体验:可用性,有用性技术性体验:省时省力省钱美学体验:好看,好听,好感《教育技术专业英语》网站用户需求分析面向的用户范围:大学本专业学生和老师,以及一些对本专业方向英语学习有学习需求的非专业人士,根据用户不同的功能需求,我们分为学习,浏览者,以及管理员两个权限《教育技术专业英语》构建学习协作网站的目的: 满足本专业师生的学习需要,除了对于英语知识的学习外,使专业英语的学习更能方便面向实际的应用:即满足师生进一步与国外先进理念的交流与学习,以及服务于一些研究需要,另外激发和维持学习的兴趣。根据不同的用户权限,赋予不同的功能首先把用户分管理者和学习协作参与者两部分再根据学习的各种阶段把学习者分为初学者:专业词汇的学习(仅是停供参考即可)有一定基础:即根据教材的改变,可以是按照教材线索分别就教育技术的理论,五个范畴等模块化学习,一是要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要整篇文章教材都罗列上去,可以提炼关键字段的阅读翻译,以及写作的学习和练习。二不要成为学生不假思索照抄,照搬的“帮凶”(这方面功能如何实现,没想出办法来)方便做研究的:可以按照专业的发展方向,提供一些论文,资料的链接的(论文的协作翻译)我们强调的是“实用”功能,所以一是为阅读障碍的突破提供帮助二是外文的写作,翻译,听力认知偏好:学习面向的对象基本是80后,倾向于视频,音频格式;所以学习资料呈现方式的选择,应该是激发和维持学习兴趣的一个因素。我觉得在设计网站的过程中,一些理论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心理特点,还有信息服务中的用户为中心的理论,不一定非得以某种可见,可触摸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而是更多的是渗透到它的整个设计思路的指导中的。 用户登录学习者管理者学习,浏览资源共享(下载,链接)参与协作交互交流新闻公告发布数据库维护,更新用户管理学习:专业词汇:教育技术学词汇,教育,心理,计算机,通信,传播学,信息论等(文本形式即可)教材模块学习:分章节的,可以有练习的模块,可以增加一些科技文翻译技巧的介绍;(PPT,文本,等)学习园地:给希望更进一步研究的,或者英语水平相对较高的提供分专业发展方向外文资料(可以上传附件,支持下载,)参与协作:个人空间的建立,交互交流:论坛,或者在线咨询等资源共享:视频,听力资料,网站,电子期刊的连接以用户需求为中心,而不是为技术迁就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