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8.42 KB
  • 2023-01-16 11:36:16 发布

2017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16人口统计图(含解析)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考点规范练16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_考点规范练第42页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6分)(2013四川高考)下表是我国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统计表。据表完成第广2题。厂985年1O、990年•门、000年11S年钟r496.725.22&血An年卿瑞/%773.82793.1.1985^2011年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A.先增麻减B.先减后增C.不断增加D.逐渐减少2.据上表并结合相关知识可以判断,1985年以来我国()A.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B.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C.城市人口增长以白然增长为主D.农业用地面积有所减少答案:1・C2.D解析:笫1题,对比表中数据町知,1985^2011年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小于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即城市用地年均增长快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的速度,说明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不断增加。第2题,1985年以来城市人口数屋不断增加,但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缓慢,新增人口以机械增长为主,由农村人口进城务工转化而来,因此城市新增用地以住宅用地和工业用地为主,城市用地的增加,使农业用地的面积有所减少。(2015山西太原二模)读2005〜2012年河北省城镇化率示意图,完成第3~4题。 A.初级阶段B.加速阶段C.逆城市化阶段D.再城市化阶段4.河北省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有()①地处环首都、环渤海核心地带,区位优势明显②国家“十二五”规划将京津冀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纳入国家战略,有政策支持③城镇体系不完善,人城市带动能力弱④城市功能不完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不高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3.B4.B解析:第3题,从图上可以看出,2005年河北省的城镇化率为37.70%,到2012年城镇化率为46.80%,说明河北省处于城市化中期加速阶段逆城市化是出现在城市化后期成熟阶段的现象;再城市化是城市因发生逆城帀化而衰退的城市中心区再度城市化的过程。第4题,河北省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城镇体系不完善,大城市带动能力弱;城市功能不完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不高。而地处环首都、环渤海核心地带,区位优势明显;国家“十二五”规划将京津冀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纳入国家战略,有政策支持,是河北省城镇化发展的优势条件。下表表示北京市城市与郊外的水循环和关数据,下图表示北京城不同历史吋期雨洪径流变化状态图。读图表,完成笫5〜6题。XY降水最675644/mm.0.5径流总量/mm405267地表径流/mm33796地卜•径流/mm68171蒸发虽/mm270377.55.图中最能反映当前北京城市雨洪径流变化状态的数码及表中X、Y的含义分别是()A.①;X表示城市中心区,Y表示郊外平原区B.②;Y表示城市中心区,X表示郊外平原区C.③;Y表示城市中心区,X表示郊外平原区D.④;X表示城市中心区,Y表示郊外平原区6.从水循环角度看,北京城市建设给市中心带來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止确的是()A.径流总量减少——从郊区调入地表水到市中心B.地下水位上升——适当扩大市区的绿地面积C.蒸发量和下渗虽:减少——推广使用渗水砖、扩大绿地面积D.降水量减少——减少建筑物的密度,控制城市发展规模答案:5.A6.C解析:第5题,受“热岛效应”与“Fkj岛效应”彩响,城市屮心区的降水量比郊区人,故X表示城市小心区,Y表示郊外平原区。由于城市绿地少、建筑用地多,地表径流汇集快,图中①的径流汇集最快,故最能反映当前北京城市雨洪径流变化状态的是曲线①。笫6题,城市建设使硬化地面扩大,不利于地表水卜•渗,地F水不易得到补给,水位不会上升,地表径流总量也不会减少;城市“雨岛效 应”会增大市中心的降水,但硬化地而没有涵蓄水分的功能,故蒸发量和下渗量会减少,推广使用渗水砖、扩大绿地面积既利于地表水下渗,也利于增大地表蒸发。[导学号95860159]读我国1982〜2007年土地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对比关系图,完成笫7〜8题。年增长率4.1982^2007年,我国()A.城市人口正逐渐减少B.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变化趋势相反C.城市化水平增速缓慢D.总体看,城市血积增幅大于城市人口增幅5.图示信息显示,1982〜2007年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是()A.城市人口过快增长B.交通拥堵日益加重C.土地资源浪费严重D.环境污染逐步加剧答案:7.D&C解析:第7题,我国城市人口一直呈佼快的增长状态,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都呈增长状态,但是总体看,城市而积增幅大于城市人口增幅。第8题,我国城市而积增幅人于城市人口增幅,说明我国城市化的过程中存在土地资源浪费现象。(2015四川绵阳三诊)标准值是指一个国家某项数据与世界平均水平之差的标准化数值。下图为1965^2015年世界城市化水平及某国城市化演变过程。据此完成第9^10题。世界城市人口比瓯标准值60nr-0.450・世界城市化水予一—7^■-O.640-—0.830・20-、、、人诚市化东皐标准值111111—1.0--1.21965197519851995200520156.该国1965〜1975年城市化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经济快速发展B.a然灾害频发C.城市问题突出D.国家人口政策7.由图示信息可推测,最近10年该国城市人口比重()A.停滞增长B.缓慢增长C.快速增长D.持续下降答案:9.D10.C解析:第9题,该段时间,该国城市化水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茅距呈加大趋势,说明该国在此段时间内限制人口向城市迁移,并且有大量的人口从城市流向农村,应该是政策的影响。笫10题,最近10年该国城市化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快速缩小,说明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人口比重快速增加。读1980~2012年东南亚某国笫一、二、三产业就业率、城市化率情况统计图,完成第1广12题。 100804020・n第一产业■口就业占比-□第二产业-就业占比-口第三产业・就业占比・/城市化率11.对1980^2012年该国第一、19801985199019952000200520102012年份三产业就业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①从事第一产业人数持续减少②当前从事第一、三产业人数人体相当③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人口即为城镇人口④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口数量变化最少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12.当前该国城帀化()A.速度快A.水平高B.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办调C.逆城市化现象普遍答案:11.A12.A解析:第11题,城镇屮的耒成年人和退休的老龄人,也属于城镇人口。三大产业屮,第三产业人口比重增幅最大,吸纳的劳动人口增幅授多。第12题,当前该国城镇化水平约为45%,处于城镇化的中期加速阶段,发展的速度快,但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不协调。下图是我国某市1980~2012年间城市化进程中市区人口、城市化水平与建成区面积变化(相对上一年)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3〜14题。变化水平/%5—市区人口变化■一•城市化水平变化ii•建成区面积变化••L!•i:11■•11!i>r!!X!i!/"・/1zB1z98019841988199219962000200420082012年份)30252015105013.1980^2012年间,该城市(①城市总面积逐年增加②城市化水平冇的年份升高,冇的年份下降③市区人口基本没冇变化④建成区面积与市区人口都有增加的趋势D.①④A.②③B.②④C.①③14.该市城市化进程屮出现的现象是()A.耕地面积增加A.失业人口增多B.增加了商业服务的种类C.城市小心区人口减少,出现逆城市化答案:13.D14.C解析:第13题,该市1980^2012年间城市化进程屮市区人口、城市化水平与建成区面积的变化水平相对上一年均冇所增加,因此这三项指标在总量上均冇增加。第14题,城市建成区总面积不断增加,势必占用耕地面积。经济发展,人口增多,城市商业服务的种类增加。二、综合题(共44分)15.(16分)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注重协调环境与城市发展、新老城区建设Z间的关系,促进城市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城市化过程可以分为景观城市化(即人们所观察到的城市景观,如道路、建筑物、绿地等)与人文城市化(即人的变化,如人口素质提高、生活方式改变等)。下图表示某城市局部区域剖面的景观与人文发展指数分布。 (1)该市A、B.C三个区域屮城市发展水平最高的是,请说明判断的依据。⑵分析B区域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答案:(1)A该区域景观城市化和人文城市化指数都较高,城市景观与人文进步协调发展。(2)问题:景观城市化发展程度和対偏低,城市建设相対落后(住房紧张,绿地、道路等公共设施建设不足等)。措施:合理规划城市;加强道路和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等。解析:第(1)题,A区域人文城市化与景观城市化水平都较高,且基本一致,说明城市发展水平最高。笫(2)题,该区域景观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建设相对滞后,因此应该加强公共设施建设,进行合理规划。12.(2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指出: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血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下图为我国城市化“纳瑟姆”曲线图。95%n城市人口比重增速(右轴)75%-55%-35%-城市人口比重(左轴)一个拐点现在1996生第二个拐点可能出现在2018年「6%•4%•1%|5%111)1(j(jj19801985199019952000200520102015202020252030年份材料二:下表为某城市市中心与郊区16吋的气温差表。时间1月2月7月10月全年平均气温差/°cL0・26.05.46.0L5.L5(1)从1990年到2030年,我国城镇化进程处在哪一•阶段?该阶段有何特点?(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实丿施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地理意义。(3)根据材料二表屮数据,分析该城市在城镇化进程屮城、郊之间污染物迁移的方向与原因,并提出为改善城区空气质虽在郊区应采取的冇效牯施。答案:⑴屮期阶段。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镇聚集,城市化水平加速提高,城市数最增加,城市用地规模大幅度增加,出现城市密集地区和城市群。(2)有利于缓解城市压力,壮人城市经济实力;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的城市化进程;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或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3)方向:高空污染物由城市向郊区扩散,近地面污染物由郊区流向城市。原因:城、郊气温差产生了城郊Z间的热力环流(或城市“热岛效应”)o措施:在郊区布局冇大气污染的工业时,应该选择在热力环流下沉气流之外的区域;提高郊区绿化率。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阶段处于中期阶段。第(2)题,城乡一体化的地理意义需要从对- 城市和农村的彩响方面回答,其最终目的是缩小城乡旁距,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第⑶题,城市屮心区与郊区间存在着热力环流,所以要合理规划城市,避免城市中心区与郊区的环境受到热力环流的影响。『导学号95860160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