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5.00 KB
  • 2023-01-16 11:38:05 发布

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及意图说明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及意图说明【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04、105页例1、做一做及相关练习。【教材与学情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的第一课时,属于“统计与概率”的知识领域。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建立了统计的观念。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帮助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根据折线的起伏变化对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并为今后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打下基础。例题1从机器人大赛的主题图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给出了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表,并根据统计表绘制出了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条形统计图。通过提示“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引出折线统计图。运用小精灵的话:“这种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使学生明确新知识。引导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突出折线统计图能够清晰地显示数据增减变化这一特点。引导学生根据参加参赛队伍数量的增减变化,谈一谈自己的感想。“做一做”给出陈东从出生到10岁的身高数据,让学生通过描点、连点成线段,学会画折线统计图,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表示数量变化情况的特点,让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教学目标】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能在表格上画简单的折线统计图,并能读懂图上信息,根据数据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比较或预测。2.通过观察、比较及分析,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作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体会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作用,提高统计意识,了解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和会画折线统计图,学会用折线统计图来分析问题,预测事情的发展趋势。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比较,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习题卡等【教学过程】课前交流: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机器人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你们看过机器人比赛吗?(课件播放机器人比赛视频。)一、创设情境,引出素材1.导入:课前我们欣赏了别开生面的机器人大赛,其实我们中国每年都会组织青少年机器人大赛,为了更好地了解近几年参赛队伍的情况,主办方收集了一些数据并绘制成统计图,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出示统计表、条形统计图) 2.设问:从条形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学情预设:看数据、看直条的长短)3.小结:条形统计图中通过观察直条的长短就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二、自主迁移,探究特点1.巧设疑问,顺势导入提问:你知道这几年当中参赛队伍的数量有变化吗?每年的变化一样吗?他们是怎样变化的呢?(引导学生尝试边读数据边比划,课件同步动态出示条形统计图过渡到折线统计图的过程。)揭题:你们知道这种统计图叫什么名字吗?(板书:折线统计图)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折线统计图。2.自主探究,体会特点(1)对比观察:折线统计图和前面学习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之处?(引出“点和线”)(2)思考交流:折线统计图的点表示什么?有什么作用?那线呢?(3)沟通反馈:①点的作用组织学生交流得出:各点表示各个数量,在折线统计图中是通过点的位置高低来表示数量的多少。(板书:表示数量的多少)②线的作用设问:那点和点之间的线段又有什么作用呢?请举例说明。引导学生交流得出:从线段的上升和下降我们就可以知道数量增加或减少的情况。(板书: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③出示问题,讨论交流()年至()年参赛队伍数量增加的幅度最大?()年至()年参赛队伍数量增加的幅度最小?教师说明:2007-2008年这条线段像一座山一样很斜很陡,线段越长越陡,说明数量变化越大。而其它线段比较平缓,说明数量变化很小。④设问:从图中,你能看出2006年至2012年参赛队伍的整体变化趋势吗?你有什么感想?⑤设问:你能根据折线统计图预测一下2013年参赛队伍的数量会是多少吗?(教师说明:原来我们通过观察折线统计图还可以发现数量的发展趋势)(4)讨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师:我们知道了折线统计图的点和线的作用,那你能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吗?(学生回答后出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三、画图理解,分析预测1.举例:折线统计图在我们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说一说,生活中你看见过哪些折线统计图?2.做一做:身高变化统计图(1)师:同学们身体变化的情况也可以绘制成折线统计图。细心的妈妈为了了解陈东的身高增长情况,记录了陈东0-5岁的身高,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统计表)我们根据这些数据绘制一张折线统计图吧!① 设问:你们认为应该怎样画折线统计图?(学情预设:描点连线)② 师:怎样找到表示数据的点呢?教师示范讲解:陈东0岁时身高的点。(课件演示)③ 逐步指导学生找陈东1、2岁时身高的点(课件演示)④ 示范连线:描准各点、标好数据之后再用尺子把这些点依次用线段连起来。(课件演示) (2)学生独立绘制统计图,反馈评价。(3)分析数据① (课件动态演示)陈东0-10岁身高的折线统计图并提问:仔细观察折线统计图,陈东哪一年长得最快,长了多少厘米?② 预测一下陈东11岁那年的身高。③ 陈东会一直这样长下去吗?小结:我们在利用折线统计图进行预测时,既要考虑图的趋势,也要根据生活实际,让数学和生活合起来,学习数学才更有价值。四、回归生活,实践运用1.人体体温统计图(课件出示)提问:你知道人的正常体温是多少摄氏度吗?瞧,仔细观察折线统计图,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观察讨论,汇报得出:这个人一4月7日6时开始发烧了;体温下降后又升高,然后慢慢下降,最后基本达到正常体温。)2.选一选:昆明、庐山的月平均气温统计图根据两张统计图上的信息选一选哪张是表示昆明的月平均气温,哪张是表示庐山的?(课件出示统计图)学生独立思考选择,并说明理由。3.拓展延伸:(出示两张统计表)(1)南昌2014年9月至2015年2月PM2.5浓度监测统计表。(2)2015年2月全国部分城市PM2.5浓度监测统计表。提问:(1)仔细观察两张统计表中,先独立思考下面两个问题,再和同桌互相说一说。a.观察两张统计表中的信息,你认为有什么不同?b.你认为它们应该分别绘制成哪种统计图更合适?并想想为什么?(2)学生交流反馈,说明理由。(3)教师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板书设计】折线统计图点数量的多少描准各点标明数据依次连线线数量的增减变化 【设计意图说明】【设计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统计越来越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在这个“读图时代”,必须要从大量的“图”中获取有用信息,做出合理分析与判断。因此,统计成为当今中小学数学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史宁中教授在《中小学统计及其课程教学设计》中指出:统计学的研究基于对数的感悟,即通过对数据的归纳整理、分析判断,从而发现其中隐藏的规律,得到必要的信息去解释实际背景。在设计本课时,关注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创设具体、现实的统计情境,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思考、比较、分析、感悟等一系列统计活动。其中,突出折线统计图的“读图”教学环节,有层次地指导学生“对比读-分析读-推测读”,丰富学生对解读图表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积累数据的“量感”,感知数量的“变化”,树立统计意识,掌握统计方法,体验并感悟统计知识的价值。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们致力捕捉生活背景与学习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借助生活中的具体情境,用生活中的经验和实例培养统计意识;重视学生多角度获取信息,培养数据分析能力;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统计量,增强数据分析方法以及运用数据进行推断,使学生拥有一颗数据分析的头脑,发展统计直觉,感悟统计价值。具体表现以下几方面:一、选取有效生动的生活素材,树立统计意识。可以说“统计与概率”的教学过程就是学生亲近生活的过程,教师应关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经历,注重选择贴近生活的有效素材,使他们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逐步形成统计意识。在本节课中,我们在遵循教材编排的基础上,引入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和问题,如人的体温、当地月平均气温、灰霾天气中PM2.5等,丰富教材内涵,让学生充分感受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设置层层递进的学习坡度,在激活思维潜能,追逐探究乐趣的同时,充分体会统计对生活的意义和作用,发展学生在生活中的统计意识。二、重视学生多角度获取信息,培养数据分析能力。让学生通过读图来对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并作出合理判断是凸显统计教育价值的核心目标。在以往统计教学中,不少教师将数据分析归结为一句话:“从统计表(图)中你可以获得那些信息?”这样的问题不是不可以问,关键是我们教师心中应该有引导学生解读图表的价值目标。在本节课中,我们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读图”,关注学生多角度地对比与分析数据,感知数据的变化特点,体会数据所反映的趋势,思考从这些数据中能得到什么结论,而这些结论能预测或判断什么。学生在经历多维度的数据分析过程中,感受到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优劣,从而体会到学习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总之,“统计与概率”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数据分析的观念。因此我们的课堂应该让学生产生对数据的亲切感,愿意从数据分析中获取信息,愿意用数据统计来帮助解决问题,让学生养成运用数据来分析问题的习惯,形成良好的数据分析观念,应该是我们“统计与概率”教学中孜孜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