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50 KB
  • 2023-01-16 11:31:39 发布

《生日——认识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生日(认识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执教:泉州市丰泽区第三实验小学黄小霞指导:泉州市丰泽区第三实验小学潘亚婷泉州市丰泽区第三实验小学王志伟教学设计思考和提出的问题1.如果把完整的统计过程比喻为一条鱼,过去对“鱼头”(数据的采集)、“鱼尾”(图表的解读)重视不够,把主要精力放“烧中段”(图表的制作)上,现在则主张“烤全鱼”。但由于图表制作的操作可以由计算机代替,这与一般数学过程的“烧中段”(推导与计算)不同。因此,吃好“鱼头”、“鱼尾”,适度兼顾“中段”,在统计学习领域显得更为适宜。2.教材以“生日”为问题情境,虽然贴近学生的实际,但是学生对“哪个季度(哪个月)出生”并不感兴趣,而且这个调查活动没有实用价值。那么,如何联系学生实际,开展有意义的调查活动?因此,本课选定“本校四年级各班同学视力情况”和“本班同学身高情况”两个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开展调查活动。3.本单元重点是“数据的表示和分析”,认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同时也要让学生经历完整的统计过程,积累统计活动经验。教材对整理数据的方法没有专门介绍,在“生日”一课直接从“分类”悄悄过渡到“分段”(春、夏、秋、冬),没有明确介绍“分段整理”的方法,但是在单元练习中两次出现了“分段”整理数据。因此,本课从三年级用点线图整理身高数据的情景引入,结合统计本班同学身高情况的活动,适当渗透“分段整理数据”,为六年级学习分段整理打下基础,体现学习内容的前后衔接。磨课要点⒈起点。知识起点:学生二年级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三年级学习用“点线图”边整理边分析数据,已经初步经历统计的过程,并学习了一些统计的相应方法。已有生活认知:统计在生活的应用非常广泛,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经常用到,比如评选班干部、确定春游景点、班级活动购买物品等都需要通过统计活动来做出决策。思维特点:学生对数据的认识还较多停留在用“正字法”,对数据的分析比较浅显、表面,数学思维处在直观向抽象过渡的阶段。⒉终点: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建立“用数据说话”的意识,发展数据分析观念。⒊过程与方法:完整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表示与分析的过程,在“分类整理”的基础上,初步了解“分段整理”的方法;认识条形统计图这一表示数据的新方法,能够读懂并绘制简单的条形统计图。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第83-84页。教学目标:1.通过调查四年级同学近视情况和本班同学身高情况两个活动,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表示与分析的过程,认识条形统计图,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2.能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回答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推测,建立“用数据说话”6 的意识,发展数据分析观念。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表示与分析的过程,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教学难点:建立“用数据说话”的意识,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教学准备:课件、微课、小组身高情况记录单、学习卡、彩笔教学过程:课前活动:观看保护视力宣传片,了解今年6月6日是第22个全国爱眼日,主题是“‘目’浴阳光,预防近视”。一、统计活动活动一:四年级学生近视情况调查活动1.问题导入,收集数据师:为了解咱们湖心小学四年级同学的视力状况,黄老师在6个班都进行了这个问卷调查。(板书:调查)瞧!这是黄老师搜集到的数据。(课件出示原始数据)(板书:收集数据)2.观察讨论,整理数据师:看着这些数据,黄老师在想,有什么办法能够很快知道每个班的近视人数呢?生:按照把它们分类整理一下,数出每一类有几个人。师:分类是整理数据的好方法!(板书:整理数据分类)3.比较方法,表示数据师:计算机自动整理出性别的分类结果,用这两种方式表示数据。(课件)(板书:表示数据)接受调查的男生有30人接受调查的女生有24人一共有54人接受调查对于这两种表示数据的方式,你有什么看法?生:……师:显然,在表示数据时,统计表比文字简洁多了!(课件、板书:统计表)我们也用统计表来表示生日月份分类结果。(课件)(有话说?)6 (这个统计表虽然简洁,但是数据一多,看起来……)生:眼花缭乱……师:有没有比统计表更清楚的表示方法?生:用图形来表示、统计图。师:我们看看机器人阿尔是怎样表示这些数据的。(课件动态演示)师:阿尔把这些数据变成了?生:一个个长方形。师:也可以说是“直条”。阿尔: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据的多少,这就是“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师:对比统计表,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有什么优点?生:简洁一目了然方便比较……师: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既能直观看出数据的多少,又方便比较。(板书:直观方便比较)4.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组成(1)微课介绍条形统计图的组成。师:那我们赶紧请阿尔给详细介绍吧!(微课)(2)拓展:把直条变为横向。问题:这时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什么?师:都看懂了吗?谁来回答阿尔的问题?5.用数据说话,分析数据师:现在大家对这幅条形统计图是相当熟悉了。(课件再次出示生日月份统计图)黄老师想请大家当一回“数据分析师”。(课件)(板书:分析数据)根据统计图,用数据说话,说说你有什么发现?想提什么数学问题?生:……师:刚才这些数据分析师在分析数据时,有的是直接看出数据的多少,有的是把数据进行(比较),还有的提出问题,通过(计算)发现更多信息。(板书:比较计算)真是一图胜千言啊!大家分析起来有理有据,头头是道!为条形统计图点赞!也为数据分析师们点赞!6.梳理小结我们来回顾一下,黄老师想了解大家的生日月份情况,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接着用分类的方法整理数据,再用简洁的统计表、直观的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最后各6 位数据分析师用比较、计算的方法分析数据,让黄老师对同学们的生日月份情况了解得非常清楚。这个过程就是“统计”。(板书:统计)(设计意图:初步经历完整的统计过程,通过微课的方式让学生自主认识条形统计图,感受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既突出教学重点,又激发学习探究的兴趣。)活动二:身高情况调查活动1.联系旧知,提出问题(课件出示三年级教材)我们在三年级学习过统计,当时整理和表示数据的方式是——“点线图”。如果把点线图上每一个身高的人数都画成一个直条,那也太……那怎么整理不会有这么多直条?生:……师:把数据分段,这也是整理数据的好方法。(板书:分段)多少厘米分一段?生:10厘米或5厘米……师:如果按10厘米分段,第一段是120-129,第二段……(课件动态演示把“点线图”变为“条形统计图”。)师:OK,完成了!生:还缺少纵轴上的数。师:写上这些刻度有什么好处?这里一格表示几个人?(课件出示纵轴上的数)生:还要在直条顶端写上数据。(读出人数,标上数据)生:还缺少统计图的标题。(课件出示标题)师:终于完整了!它比点线图直观(清楚)。从大家迫不及待的眼神中我读懂一个信息:很想画一幅咱们班身高情况统计图,是吧?2.经历身高情况统计过程,积累统计活动经验(1)收集数据师:那就开始画吧!生:不行,没有数据。(还不知道身高)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图前要先调查,收集身高数据。我们班最高的是?最矮的是?根据这个范围,我们按5厘米分段。(课件)6 (课件出示身高分组记录表)身高/cm130-134135-139140-144145-149150-154大于154调查记录人数(2)整理数据小组汇报,教师用Excel统计全班数据。师:课前我们已经分四个小组调查,现在请每组“数据调查员”拿出记录单,开始汇报吧。请计算机电子表格帮忙整理各组数据。生:……(横向检查每小组的数据有没有遗漏或重复)(电子表格自动计算出每个身高段的人数,得到一个身高统计表。)(3)表示数据现在可以画统计图了吗?请同学们根据统计表的数据,在学习卡上画出条形统计图。展示学生作品。(4)分析数据根据这幅图,各位“数据分析师”又可以进行分析了。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或者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板书:信息、问题)同桌先交流一下。这些身高数据有什么用途?(可以知道坐动车买半票和全票的人数、知道每个校服号码的人数、了解同学们生长发育情况……)根据这幅图推测一下(板书:推测),我们学校四年级大部分同学的身高可能集中在哪个范围?你是怎么想的?(四年级同学的年龄相近,用我们班的身高情况去推测全年段的身高情况。)推测有道理,但实际情况一定是这样吗?(不一定,可能有的班级和我们班差异比较大。)师:为了更合理地推测,我们也可以收集更多的数据。比如把2班和3班调查得到的数据整理在一起,再进行推测。(设计意图:联系三年级的学习内容,再次经历完整的统计过程。与第一次统计活动有所不同,调查时分组进行,各组自选调查方法;学习新的整理数据的方法——“分段”6 ,感受计算机自动整理数据的强大功能;动手绘制条形统计图;学习用数据进行推测,提升数据分析水平。)二、延伸拓展师:统计这么好,生活离不了。你们在看课外书或看电视的时候,见过统计图表吗?遇到有文字又有图表的时候,你通常会先看什么再看什么?为什么?生:……师:生动、直观的图表给人们的阅读增添无限方便和乐趣。瞧,阿尔带来这么多统计图。(课件介绍)(设计意图:拓展对统计图表的认识,贯通统计领域的学习,感受计算机数据“可视化”技术的魅力。)三、总结评价回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四、布置作业从报纸、杂志、电视或网络上,收集有关统计图表的信息,在小组内举行一个“统计信息交流会”。(推荐:国家统计局网站)(设计意图: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拓展学生的视野,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统计的意义和价值。)板书设计:收集数据:调查统计整理数据:分类、分段直观方便比较表示数据: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图、扇形图、直方图……分析数据:比较、计算、推测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