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50 KB
- 2022-05-20 21:20:25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盐城市年度地震趋势研究报告评比办法(试行)为强化年度地震趋势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编写和评比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进一步提高地震资料分析与预报研究水平,依据中国地震局、江苏省地震局有关规定和要求,并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试行办法。一、报告评比规则(一)评审工作的组织全市年度报告评比工作由市地震局震情监测处负责组织,评审专家组负责评审并初定评比结果,经震情监测处审核后报局领导批准。(二)参评单位各县(市、区)地震局,开发区建设局,提交以本辖区资料和收集的其它台站相关资料撰写的本区年度趋势研究报告,鼓励对全省进行年度趋势研究。(三)名次设定综合成绩90分以上入前三名,给以表彰奖励。(四)评比时间及要求评比时间初定每年九月末,以市局通知为准,各参评单位须按时参会,提供一份纸质报告文件和综合PPT电子演示文稿参评。—11—
二、报告编写基本要求各单位年度地震趋势研究报告(以下简称年度报告,时间10月初至下年9月底)主要对江苏省及邻区(30°-36.5°N,116°-125E)未来一年或稍长时期地震趋势进行分析研究,对本地区年度最大地震活动强度、地震重点危险区(以下简称年度危险区)进行预测,确定震级和区域范围;针对盐城市辖区未来一年地震危险性进行研究预测。本着属地管理原则,县(市、区)地震部门要充分利用自身观测资料和特点对本地区年度地震形势和危险性进行重点预测研究。根据我市近年来年度会商报告的情况,各单位在报告编写中应进一步在报告的思路、方法、特色、创新、资料的可靠性等方面加强工作,特别要加强前兆异常、地震危险性和地震孕育过程、发震概率的综合研究。报告引用他人工作结果、理论方法、图件图表等要标明出处。(一)编写结构要求。报告可由以下几部分(章节)组成:1.摘要 2.前言3.年度地震活动、震情跟踪及预测预报检验情况4.全球及中国邻区地震形势分析5.本区年度地震危险性分析—11—
6.年度地震趋势和危险区综合判定7.结论8.后记9.主要参考文献10.附件各单位可根据具体情况对上述编写结构进行适当调整,但应包含上述内容,并符合本要求的基本规定。(二)基本格式1.外观和文字:封面:年度报告题目,单位,编写时间,右上角标注“秘密3年”。字体:文中各级标题采用黑体字,字号酌情自定;正文小4号宋体;行间距23磅,A4版面,页边距2.5cm。字数和文字:主报告篇幅60页以内,附件20页以内。文字要求简洁、流畅。报告编写应注意使用规范专业、预报用语。注意认真校对,重要错误要扣分。2.图件:要求图件清晰、规范。地震标注应给出地震名、震级;平面图应给出图例、经纬度或给出图形比例,并给出横纵坐标参数单位;表格要求采用“三线表”,必要时可加辅助线。图、表标题名使用5号黑体字,编号按照“章.节-号”方式排序(如图1.1-1、表1.1-1等)。无特殊要求的曲线图,曲线向上表示测值增加,曲线向下表示测值减小。各观测量时间序列曲线图件还应遵循以下约定:—11—
(1)形变学科的应变、应力、体应变、伸缩仪分量:曲线向上表示张性,曲线向下表示压性;地倾斜:NS向分量向上表示北倾,反之为南倾;EW向分量向上表示东倾,反之为西倾。断层位移:单位用“mm”表示,向上表示断层为张性(正断层)活动,向下表示压性(逆断层)活动;GPS两点相对运动(基线边或基线向量表示):向上表示两点之间距离伸长,向下表示两点之间距离缩短。(2)流体学科水位单位用“m”表示;静水位(水位埋深)和动水位(相对水头高度)观测值均用绝对值表示。水温单位用“℃”表示;水氡单位用“bq/l”表示;水汞单位用“ng/l”表示;水质单位用“mg/l”表示;流量单位用“l/s”表示。(3)电磁学科地电阻率、地电场、地磁单位分别用“Ω•m”、“µv/km”及“nT”表示。3.各单位报告需经审定,报告执笔、参与和审核人员名单 列于后记中。三、年度报告分章节内容(一)摘要概述报告中地震趋势分析研究内容,明确给出预测结论,提供年度危险区预测图。预测图要清晰、规范,底图用经纬度1度间隔的网状图。(用红、黄、蓝来表示危险区级别)。预测图填划危险区不多于2个,范围面积不可大于2度*2度。—11—
(二)前言简述报告研究思路和研究概况、研究和解决的重点问题,研究范围、资料使用情况,技术方法特色和新进展等。鼓励新的测项资料、方法、研究成果的应用,相应内容在此进行说明。(三)地震形势分析1.年度地震活动、震情跟踪及预测预报检验(1)年度地震活动概况对研究地区的年度地震活动的回顾性描述和基本特征分析。注意加强与历史地震活动特征的对比,鼓励采用不同方法对地震活动状态进行科学评价。对年度显著地震事件的简要介绍和分析。对全球和全国地震活动的分析作为选做内容。(2)年度震情跟踪工作概况对年度危险区和注意地区进行震情跟踪工作的简要总结。包括工作部署、异常跟踪、重要会商、显著地震事件应急响应和重大异常落实等的概述。跟踪工作的经验、教训和反思。(3)年度预测检验与评述对本单位年度地震活动水平预测、年度危险区、注意地区和预报卡的检验和评述。给出上年度本单位危险区预测图并标出年度中发生的本区2级以上地震;简述本单位年度地震活动水平预测及预报卡对应情况。在预测检验的基础上,评述年度地震活动水平、年度危险区和注意地区的判定依据,分析判定依据出现的变化特征,探讨年度预测对应或虚(漏)报的原因。—11—
2.区域未来地震活动基本状态分析和判定研究。根据周边强震和本区地震活动的最新动态,围绕1-3年地震形势,从地质构造、板块运动等角度对可能影响构造片区地震趋势的有关因素进行研究,以构造片区地震活动基本状态和特征为主要研究内容,重点分析强地震危险性。确定未来1-3年研究区地震活动趋势、水平、危险区域和发震构造等。(四)年度地震趋势分析和年度危险区综合判定1.地震观测资料分析(1)通过科学、有效的地震活动时空扫描,确定地震活动时空异常图像;开展研究区与相关地震区、带地震活动的相关性分析;研究环境因子、地震触发、震群及地震序列的年度震兆预测意义等,利用物理—统计模型及概率预测方法,对研究区未来1年或稍长时间可能发生的最大地震震级及可能性进行预测。利用数字地震观测资料,计算震源及介质参数,探讨区域应力场及介质变化特征,圈定异常区域,评估地震活动趋势。填写附表A。(2)特别对当年度发生的破坏性地震或当地发生的有震兆指示意义的中小震或小震群要进行认真分析,并结合与本区地震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和总结。2.前兆观测资料及异常跟踪分析(1)概述辖区内用于日常会商分析的前兆观测项目基本信息,给出本单位观测台项分布图,—11—
给出异常测项空间分布,简述辖区内前兆观测存在的问题,并做简要评价。(应判断仪器本身问题或环境影响)。特别对本年度发生变动的台项情况加以标注和说明。(2)跟踪分析前1年年度报告中提出的异常,对已无前兆预测意义的异常进行说明。(3)应用各观测手段的分析方法及异常判据,进行异常提取、甄别和可靠性分析,给出对本年度有预测意义的前兆异常和有典型意义的变化,简述计算方法和过程。同时重点介绍有异常变化的观测资料的可靠性、观测环境和历史对应地震等情况,分析和评价这些异常测项对年度地震趋势判定和年度危险区预测中的作用。(4)对本年度现场调查落实的显著性前兆变化进行简要分析介绍,尽可能明确判断引起异常变化的主要因素;对不能给出明确结论的,应提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讨论。重要异常将调查报告列为年度报告附件。(5)在前兆异常系统清理、异常落实及异常可靠程度认定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前兆异常,包括前兆异常时间过程分析、异常的机理和可信度分析、主要断裂带异常群体性分析、区域异常动态场演化分析等。利用前兆群体异常提取方法和相关计算软件,研究前兆异常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其构造意义,结合以往震例,对未来可能发生地震的区域进行预测。(6)填写附表B及附表C。—11—
3.年度危险区或注意地区判定根据地震学及前兆异常特征、指标等综合分析研究,圈定年度危险区或注意地区,逐一详述该区的主要判定依据。注意预测意见的科学推理,以及证据与结论之间的逻辑自洽。加强地震危险区的综合分析判定:依据历史地震、地震构造、地震活动异常、前兆异常等几方面资料综合分析。要注意地震形势、危险区判定依据的充分性、配套性。给出危险区信度。(五)本区年度地震危险性分析1.对本县市辖区构造格局概况及历史地震特征进行研究和描述。2.对上年度辖区内地震活动的基本特点和异常分布、发展等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对本年度辖区内地震危险性进行分析。3.明确给出未来一年内本县市辖区可能发生的最大地震、地震活动可能情况及县(市、区)所在重点城市地震危险性分析预测意见。(六)结论及有关说明1.结论明确给出年度研究报告关于地震形势及年度危险区、本区域年度危险性判定的预测结论。提出研究报告中存在的、在年度震情跟踪中需重点研究或解决的问题。2.参考文献—11—
列出在报告中有明确出处的文献、资料,格式如下:论文:作者,发表时间,文章名,期刊名期(卷)论著:作者,出版时间,书名,出版社,页码报告:作者,时间,报告名称。3.附件附件是年度报告相关内容的补充与说明,应避免与主报告的重复。附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年度会商异常项目登记表(附表A、B、C)(2)重要异常落实报告(3)专题研究报告:简明介绍本年度进行的专题研究内容、特点和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等。4.后记编写说明:报告主要编写人员(按贡献大小排序,最多5人)、报告审核人员等。简述本单位在近1年内,在分析预报工作中所进行的研究、创新性工作和取得的重要进展。(3)使用本单位观测资料和特色方法对年度危险区进行分析研究,充分发挥其特长和作用。(4)对上一年度报告中提出的异常进行跟踪分析,对已对应地震或无预报效能的异常进行说明,给出本年度前兆异常的总体概况和与上年度相比的变化情况。(5)对重点观测资料开展排除干扰、确认异常等分析总结,给出对重要异常进行现场落实的结论意见。—11—
附件:1.年度会商测震异常项目登记表A2.年度会商前兆异常项目登记表B3.年度会商前兆异常综合信息表C—11—
窗体底端—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