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00 KB
- 2022-05-20 20:08:49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中国银耳、茶新菇生产出口状况与转型发展策略丁湖广丁荣辉/文银耳、茶新菇是“中国食用菌之都”福建省古田县食用菌产业中两个突出的“拳头”产品,无论从生产规模、栽培技术,市场占有率均全国首位。产业的发展,给菌都农村带来经济繁荣,农民收入增加成了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亮点”。国内外食用菌产业开发者,引领政府职能部门领导,前来考察、论证,把它列为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的重要项目,进行投资开发,发展前景十分喜人。这里针对我国这两个品种市场状况,产业发展趋势及转型提升层次等方面作些研究。一、中国银耳、茶新菇生产与出口状况1、生产发展速度较快。银耳在国内以福建古田县为主产区,成为地域特色产品,形成规模,并逐步延伸毗险的屏南县,闽北建阳等县。在省外江苏、河南、山西、湖南等省亦有不同规模的生产。茶新菇起源于江西省广昌、宁都、吉安等县市。90年延伸发展到福建、广东、湖南、山东等省及上海、天津等市。其中福建发展速度较快。仅古田县每年栽培量达3亿袋,形成全国最大茶新菇生产基地,为了表述中国银耳、茶新菇生产发展状况,这里根据《中国食用菌年鉴》数据列表如下:(表1)表1中国银耳、茶新菇近五年产量一览表单位:鲜品,吨银耳茶新菇产区20042005200620072008产区20042005200620072008河北10315001026—北京358314687582山西198020301900—上海5008003461000江苏13220136901269012695江苏76461128801085浙江100100100—安微680141210931120安徽3060110——福建78700—128600139229福建151200161200196000230281江西30000507005270050000山东1900100200200山东170040090011000湖北38809080河南3052700631751415河南1088382055566058天津5010020003000湖南1280150017002100湖南58002000070006800广东1330450060006400广西40—45444432云南20—1001000浙江—200030004000合计174.070184.130219.262251.414122.49493.644221.980323.868注:部分省区产量较少,没列入表内2、两品出口量和创汇值稳步上升。银耳是我国久负盛名的食药兼用真菌,在国际市场上是一个中国特色的优势农产品之一,而且市场比较稳定。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我国银耳干品出口量为1903吨,金额359万美元。平均每吨创汇1889美元。价格比较低,仅有5
当时黑木耳出口单价3502美元的53.9%,与香菇出口单价4152美元对比,也仅有45.5%。到2007-2008年中国银耳价位有较大上升(见表2)表22007-2008年中国银耳出口创汇对比单位:美元2007年2008年对比+、-%数量金额单价/吨数量金额单价/吨数量金额单价/吨224615066710180115428560-19.8+24+27.7注:资源来源中国海关从银耳出口情况看,2007年出口量2246吨,比2003年增长18%,但金额增长3.2倍;平均单价由2003年1889美元/吨上升为6710美元,比2003年增长2.5倍;2008年出口量1801吨,比2007年下降19.8%,出口金额1542万美元,比2007年略有增长,但单价上升27.7%。茶薪菇在国际市场上认识较慢,仅有日本开发早些,商品定名为柳松茸。中国自90年代把它列为珍稀菇品开发以来,发展速度很快,现有全国栽培数量达10亿袋(15~17㎝×30~35㎝规格栽培袋)。2007年产量323868吨(鲜品),其中主产区福建省139.229吨占43%,江西50000吨占15.4%,山东省2004年全省产量仅有1700吨,到2007年发展到11000吨,增长5.5倍,广东、湖南、浙江、河南、安徽、江苏及上海、北京、天津等省市均有很大的发展。许多省(区)都把茶薪菇作为食用菌产业主攻品种来开发。广西、广东等省区认为茶薪菇生物温型特性比较适合南方农村自然气候,因此这两年发展较快,广西自治区2006年茶薪菇生产一炮打响,产量2005年空白,2008年一举实现产量4000多吨。浙江省靠近江西、福建的毗领县农民引发茶新菇生产很快形成规模,2008年全县产量达4000多吨,比2005年增长2倍。茶薪菇品质脆爽,味道清香,很受市场欢迎。其消费面已形成有替代香菇的势况。在价位上也比较适宜,一般保鲜菇在广州、上海、北京、天津、哈尔宾、长春、西安等大都市。每逢节日单价平均在10~12无/千克,价格也较为相宜,因此已成为都市民众“菜蓝子”里常见的菇品,市场前景十分看好。3、产品外销欧亚国际市场。中国银耳在国际市场上声誉良好,产品价位逐年上升。表明了中国银耳在国际市场上的身价逐步显贵,出口地区主要有东南亚、欧美等27个国家和地区。(见表3)表3中国银耳干品出口国别(地区)一览表国别数量(千克0金额(美元)国别数量(千克)金额(美元)美国日本越南泰国印尼新加坡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加拿大20.347126.659123.224500.24666.04033.2858.58364.6394.246106.0601.022,2562464.1923353,942444.581201.31642.441340.58918.082阿拉伯荷兰毛里求斯苏里南秘鲁英国比利时几内亚比色列75089424010051880503405.2507.7962.76045115955561931.4455
韩国乌克兰立陶苑法国意大利5.9421.3501.2371.55410045.3006.7608.19211.04668O文莱香港澳门台湾省100831.4413,13066,0507004.198,935122.148437.372茶薪菇产品出口在国外市场消费者尚感生疏,不如香菇消费面宽,因为香菇生产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为传统出口农产品之一,在国际市场上认可率较大。而茶薪菇发展历史仅有10多年,出口仅销往日本,近年来韩国、泰国、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市场虽已打进,但尚得到社会认可,销量有限。所以目前为止,茶薪菇出口还没列入国家现有出口商品编码的行列之中。据调查分析现有全国茶薪菇出口量仅占总产量10%,而90%的产品均为13亿人口的中国内需大市场。二、两品产业发展与市场供求矛盾从我国银耳、茶薪菇产业现状看,其生产方式95%大都属于单打独斗,靠自然气温栽培粗放型的社会化生产。而规范化设施栽培仅有5%。由于这种栽培模式与安全、高效、优质栽培的新要求差距较大,突出表现。1、基础设施简陋,潜藏消防急患。社会化栽培作为老产区来说,其起源是一家一户,在房前屋后搭盖一、二个简易菇棚,逐步扩展到田野成片建成。这种菇棚以竹木为骨架,四周膨体泡沫和塑膜构成,棚顶和外围加草帘遮荫。因其成本低廉,构建容易,很快普级推广形成连片棚群。在银耳、茶薪菇社会化生产中,起到加快发展速度的作用。然而这种简易菇棚在生产上,限于自然气温栽培或控温上一些调节作用,但存在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是安全消防隐患。就古田县为例,2009年5月,卓洋乡高山反委节银耳栽培棚失火,20座菇棚尽化灰有,菇农损失37万元。另方面洪涝、台风灾害,菇棚被冲垮等不安全事件,也是常有发生。2、产品档次不高,效益仍属微薄。社会化生产的产品定位为农贸菜市场,大众化菜蓝子常见食品,其价位属于低档型。银耳干品内销收购价徘徊于24-36元/千克.茶薪菇鲜品收购价平均6-8元/千克,低时3-5元/千克,冬季缺货时比正常上浮50%亦有。从整个生产分析,菇农靠的是“以量取胜”就茶薪菇为例古田县平湖镇乔洋村400多户菇农栽培茶薪菇3700万袋,平均每户栽培9万多袋,成为“中国茶薪菇第一村”。但从效益上看虽然户均栽培9万多袋,年利润仅有4-5万元。其利润包括自家劳动力不计酬,每袋仅有0.50元。他们所付出的资金投入和劳力投入其大,所获利润仍属微薄范围,未能实现高效目的。3、管理不规范,出口潜能没发挥。银耳虽已成为我国食用菌出口特色产品之一。由于社会化生产在栽培技术和产品加工方面,尚未达到卫生安全标准化要求。因此产品出口遭受国际市场绿色壁垒的阻拦,也是时有发生。据《商务资讯》报道,2006年7月26日,中国银耳出口日本,被日本监控检查发现,甲胺磷含量0.1PPM,毒死蝉含量0.11PPM,超过日本国家规定标准。近年来银耳熏磺增白在国内市场上,被食品卫生检疫部门查处的案件也是常有。茶薪菇出口之所以未能迅速打入国际市场,除了因其发展历史不长因素之外,更重要是茶薪菇生产过程管理不规范,产品农残超标,所以一直出口外销难以拓宽。4、劳动力紧张,配套机械没跟上。从现有古田县银耳、茶薪菇两个品种生产发展情况看,需要大量劳动力投入。由于进入社会化生产后,本地菇农现有劳动力显得紧缺,为此每年进驻古田菇区的川工达3000多人。而且劳动工价由过去男工每天50元目前提高到100元;女工由25元提高到50~60元。劳动工资5
提高,增加了成本。因此迫使推广使用机械化,以便减少劳动力投入;同时有利实现生产工艺规范化。但从现有配套机械来看,符合转型工厂化、标准化生产机械设计,尚未达到转型实用性的要求,形成供求矛盾。三、银耳茶薪菇转型发展的策略银耳、茶薪菇产业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关键是在于转型,做好转型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高度认识转型的重要意义。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决定》(2008年10月12日中共第十七届三次会议通过)文件指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农业基础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食用菌产业已成为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的重点项目,是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济来源的一个方面。食用菌产业由粗放型,社会化生产转向规范化、现代化方向发展,是具体实施中共中央2008年10月12日的《决定》。实现食用菌产业高效、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提高土地、资源、劳动生产率,增加食用菌产业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促进产业持续发展,做大做强。无论从现在和将来均具有深远的重要意义。2、优化基础设施从长计议。食用菌产业的基础设施,从现有生产看已形成为一种方式。要由社会化、粗放型生产向规范化、标准化型转变。这需要政府部门列入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强基础、重民生”的一项重要决策来抓。老菇区应统一计划,统筹兼顾,分批施行,采取场地重新规划,菇房建造规范。有计划先行1-2个重点菇村的试点,逐步推开。古田县近年来已描准这方面开始实施。继森农食用菌公司的绿色银耳示范基地之后,2008年引进绿源食品公司,在城东区廷垱村投资1100万元。建立标准化设施控制的银耳栽培房100座,菌袋培养室50间。每房一次可栽培4000袋,年栽5批2万袋,全年总量可栽200万袋,平均袋产干耳80克总产量160吨。这种标准化菇房,砖墙保温层,屋顶彩钢瓦。菇房长10米,高4.2米、宽4.2米,房内设2条通道110厘米。内设培养架两边2架各宽50㎝,中间一架宽1米,培养架14层,层距25㎝。场内开井引水,并经检测合格使用生产。江西省广昌县政府把茶薪菇转型生产列入议事日程,先后组织企业家和菇农到福建古田考察,并请专家论证,制定了《广昌县茶薪菇规范化生产与加工示范基地项目建设》投资建造标准化菇房236个,以示范来带动社会化转型发展。新开发区在引进该项目时,着眼点要高,统一规划土地,科学布局,菇房建设规范,夯好基础,促进实现高产、优质、安全可持序发展。3、严格技术规范,强化生产管理。银耳、茶薪菇产业的转型,以加强基础建设为核心,同时在生产上必须严格执行技术规范。要从现有社会化一般产品生产,转向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方向发展。产地环境条件实现五个要求;(1)远离不安全区:产地应远离畜禽舍、厕所、医院和居民区300米以外。(2)土壤检测:重金属元素不得超出农业部NY/T391-2000《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要求的土质指标(mg/kg)规定:汞≤0.5,砷≤30,铅≤150,镉≤0.3,铬≤200,六六六≤0.5,滴滴涕≤0.5,这七项不得超出标准范围。3、物理设施:培养室、栽培房、加工车间门口要密封;通风窗安装20目/㎝纱布。4、空气无污染:应符合GB/T184071-2001《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蔬5
菜产地环境要求》中规定(mg/m3)二氧化硫(S02)不超0.15指标。5、水源无污染:水质符合GB5749生活饮用水NY/T391-2000的标准规定。栽培原料要符合农业部NY/T5099—2002《无公害食品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的规定。整个生产管理建立HACCP体系,确定HACCP质量控制参数和关键控制点(CCP),制定关键限值(CL),从而确保产品的安全卫生质量。4、增强品牌意识,提升产品定位。银耳历史上曾作为宫廷贡品,十分珍贵。五十年代中药材商店售价一钱(3克)一块银圆。按银耳商品经济价值,本该不能低于100元/千克,然而现在按鲜品计价比花菜价格还低。茶新菇也是如此,九十年初开干品上市,售价240元/千克,比当时香菇价格高2-3倍。然而,目前价格降至30-40元/千克,仅有当时15%的价位,价格的低贱,伤及菇农,只好从量方面扩大,造成大量物质资源和劳力资源的浪费。品牌运作对一个产地而言,首先是政府管理部门要树立地方特色产品的品牌意识。有的产品虽然获得到国家批准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和地方名称的产品品牌。这仅仅是一个基础,更主要是如何运作,促使品牌打响。要舍得投入,通过媒体宣传扩大影响力,让更多人认识银耳、茶新菇产品的营养价值及保健功能,提高品牌知名度,促进消费面进一步拓宽。使产品价格由普通型转向品牌型档次发展,实现品牌效益,让品牌带动整个生产与加工业的健康发展。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