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3.50 KB
  • 2022-05-20 20:08:38 发布

2009年成都市信息产业发展报告

  • 2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2009年成都市信息产业发展报告 来源:成都市信息化办公室 发布时间:2009-08-28 一、综述(一)2008年成都市信息产业运行情况成都被国家确定为信息产业的战略性和功能性的部署区,市委、市政府把信息产业尤其是软件产业作为我市先导性、战略性、支柱性产业予以高度重视和推进。通过近年来的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载体不断完善,信息产品不断丰富。2001-2008年,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工业增加值、产品销售收入和利税总额逐年攀升,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工业增加值是全市工业增加值的15%左右。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一是产业持续增长。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58.94亿元,同比增长32.3%,实现工业增加值411.54亿元。其中,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27亿元,同比增长37.7%,实现出口额3亿美元,同比增长87.5%;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29.01亿元,同比增长29.1%;通讯运营商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2.93亿元。软件业收入在全国所占份额达到5.6%,较2007年进一步提高。在国家11个软件产业基地城市中,我市软件产业2008年主营业务收入位列第五,增幅位列第三。二是企业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全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480家,汇源集团有限公司和成都国腾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入围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成都迈普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进入全国软件企业百强;通过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认证的软件企业累计626家,比上年增加123家;通过CMM/CMMI三级以上认证企业27家;软件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企业43家,其中,8家软件企业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6家企业成为国家重点布局软件企业。成都软件企业前50强营业收入达354亿,川大智胜和卫土通实现在深交所挂牌上市。 三是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形成。在软件及信息服务业、集成电路、信息安全、光通信、军事电子、电子元器件及信息材料等领域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和特色,具备了快速发展的基础和潜力。一批国内外知名电子信息企业相继落户成都,逐步形成了IC设计、IC封装测试、IC制造、IC配套产业、应用软件、信息安全、数字媒体、网络与通信设备制造、电子材料与元器件、信息服务等十大产业集群,集成电路、光伏、平板显示、数据传输与处理、应用电子产品、软件人才培养等六大产业链不断优化。四是对地区经济增长贡献加大。电子信息产业在成都市工业和国民经济中的份额显著提升,信息产业增加值达411.54亿元,占整个成都市地区生产总值3901亿元的10.55%,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成都支柱产业。根据成都市统计局2008年三季度数据资料显示,电子信息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为169.08和172.60,位居我市八大行业之首。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是软件业结构不断优化。我市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在电子信息产业总量中的比重逐步上升,应用软件、软件外包、信息安全、数字娱乐、IC设计、嵌入式软件、实用型软件人才培养及信息服务等重点领域实现了同步发展,共同增长。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软件及信息服务业收入超过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2008年,全市登记软件产品2112个,为软件产品收入的大幅度提升奠定了基础。2008年软件产业主要数据显示,软件业务收入已占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的80%以上,其中软件产品占软件产业收入的45%,实现总收入165.24亿元。在软件产品收入中,研发中心完成122亿元,同比增长52.5%。国内外众多IT企业纷纷将研发中心布局成都,软件人才与研发资源优势显现,在产业链要素环节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重点领域加快发展 。成都电子信息产业正在向高技术、高品质、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向专业化、规模化、集成化方向转变。在软件外包、信息服务业、集成电路、信息安全、光通信、军事电子、电子元器件及信息材料、光伏等领域形成了一定特色和优势,具备了快速发展的基础和潜力。软件外包取得突破,IBM、EDS、WIPRO等相继落户;建设银行、招商银行、泰康人寿保险、太平洋保险等11家金融机构后台服务中心签约落户;颠峰软件、音泰思等本地服务外包企业迅速成长,引进外企合作建立技术和服务中心;数字娱乐业持续发展,盛大公司与本地企业锦天科技加强了合作,微软XBOX完成了三期孵化,一款游戏产品进入全球发行,全球WCG2009(WorldCyberGames)总决赛2009年将在成都市举行;信息安全形成了以卫士通、迈普为龙头的信息安全产业集群,拥有超过40项核心技术及专利,成为国内重要的信息安全产业基地,与北京、上海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集成电路产业上新台阶,四川虹微技术有限公司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高速验证加速平台(FPGA),成都迈普产业集团推出全球首款多核开放式标准路由器;IC产业形成了以新光硅业为代表的原材料开发,南山之桥和飞思卡尔为代表的IC设计,成芯为代表的IC制造,英特尔和中芯国际为代表的封装测试,爱发科和住矿为代表的配套服务,TCL为代表的IC产品及应用的集成电路产业链。3、产业载体不断完善一是专业园区基地建设快速发展。以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龙泉驿)、武侯区及都江堰为主要载体的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成都)、国家信息安全成果产业化(四川)基地、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成都产业化基地、国家(成都)电子元器件产业园、国家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火炬计划成都数字娱乐产业化人才培训基地、青城山软件产业基地、武侯科技工业园、锦江工业总部基地、成都金牛高科技产业园等产业基地(园区)相继建立,并日臻完善,国内外知名电子信息类企业、中高端人才和社会投资资金等产业要素迅速向成都聚集,加速了成都信息产业的发展。二是各类技术公共平台和产业发展服务平台不断完善 。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成都)公共技术支撑平台为软件开发、IC设计、数字娱乐、信息安全等软件企业提供研发、测试、演示、验证、教育和信息共享、工程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支持,构筑了开放、共享的技术服务体系;成都数字娱乐公共技术平台,提升了我市数字娱乐园内企业的技术能力,带动世界知名软件企业进入成都数字娱乐软件园,为整个成都的软件产业尤其是数字娱乐业跨越式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成都光电产业服务平台,已开始为同行企业提供服务,公共服务平台的陆续建成并投入运营,为更多的信息产业企业发展提供了优质服务,降低了企业的研发成本和投入,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三是集群龙头企业日益凸现。一批国内外知名的IT企业相继在我市聚集和落户,初步形成集成电路、信息安全、数字娱乐、电子元器件和光通信等产品设计、研发、制造和服务的产业链,信息产业集群正在形成。以Intel、中芯国际等国际知名IC企业为核心的IC企业达50多家;以三零集团、迈普为龙头的信息安全领域的研发和服务企业达60多家;以金山、盛大、完美时空、育碧、昱泉、Gameloft为主的数字娱乐企业60余家;以颠峰、音泰思、四凯等为核心的软件外包企业集群逐步形成。全市电子元器件规模以上企业70余家。随着IT企业规模的壮大,成都承接全球信息产业转移的能力在不断提升,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占有率不断提高,对国际化高端人才的吸引能力和基于国际、国内业务的吞吐能力等都在不断增强。四是人才资源不断丰富。成都是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研发中心和智力资源库,拥有40所高等院校,2700多个科研机构和60万专业技术人员,其中软件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为信息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支撑。4、产业聚集不断增强一是产业的空间聚集度提高。全市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占全省的份额达到60%,其中软件及信息服务业比重超过80%,全市通过认证的软件企业和登记软件产品数分别占全省总数的93%和96%。成都市已成为全省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发展的空间载体。众多世界500强中的IT跨国公司相继落户成都,一大批国内著名企业的本地化机构,与本地的规模以上企业共同构成了庞大的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产业集群,使成都成为中国西部最具竞争力和吸引力的新兴软件产业聚集地和国际国内软件产业梯度转移重点关注的目标地。二是产业集聚效应逐步增强。 成都充分发挥良好的人文、人居、人才等优势,不断完善软件产业载体环境及软环境建设,重点培育了卫士通、迈普、国腾、任我行、巅峰软件、杰华科技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品牌产品的本土规模企业,吸引了全球软件产业资源、市场资源、技术资源等,快速聚集了IBM、SAP、NEC、赛门铁克、微软、飞思卡尔、金山、盛大、腾讯等一批知名IT企业,产业聚合效应不断增强,形成了以成都高新区、武侯区、金牛区、锦江区、都江堰市为主要聚集区的软件产业集群、IC设计产业集群、服务外包集群、信息安全产业集群、数字娱乐产业集群。在IC设计领域,以富士通、南山之桥、登巅、华威、虹微、科胜讯、松翰科技等50余家知名企业形成了IC设计集群。在信息服务外包领域,形成了以IBM、Oracle、Wipro、巅峰、银海、音泰思等为代表的信息服务外包集群。在信息安全领域,形成了以三零集团为核心的60余家企业的信息安全集群。在数字娱乐领域,形成了以智乐、金山、盛大等知名游戏企业和微软公司XBOX360游戏技术孵化中心及“成都天府数字娱乐产业集团”为代表的数字娱乐产业集群。在3G通信领域,形成了以西门子、摩托罗拉、诺基亚、阿尔卡特、爱立信、中兴通讯、华为、芯通等为核心的3G通信产业集群。(二)2008年成都市信息产业发展特点1、两化互动,两化融合——信息化与信息产业互动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坚持供需对接,以用兴业,信息化与信息产业在相互促进中共同发展。一方面,信息产业发展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基础条件和重要支撑,各信息产业部门和企业围绕各领域信息化需求,积极提供技术装备、网络支持和信息服务,加快推进各领域、政府、企业信息化建设,为试验区建设夯实基础;另一方面,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全市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政务信息化、行业信息化和领域信息化加快推进,通过区域的招商政策、科技创新政策和产业发展政策给予支持和拉动,把信息系统的构建和综合通信保障植根于强大的和相对完善的产业支撑基础上,形成信息产业和信息化相互支撑、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建立起信息产业和信息化生态型发展的长效机制。——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十七大明确提出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企业是实现“两化融合”的主体,市委、市政府积极落实党中央关于 “两化融合”的部署,加快推进信息产业化和产业信息化的结合,在全市工业企业领域,积极推广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经营、管理等环节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研发设计和制造技术的结合,推动工业企业在经营管理、工业设计和生产过程等方面信息化技术改造,实现企业的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推进过程中,信息化为工业化提供了持续、有力的支持,促进信息技术和服务与工业企业的融合互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我市工业跨越式发展。2、通信枢纽,环境营造——建设国家通信枢纽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经济全球化与全球信息化的相互交织,将加快通信资源要素的重组和区域间通信发展格局的重塑,使成都通信枢纽建设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市级相关部门及各通信运营商的积极参与下,依据国家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出台了《成都通信枢纽建设规划纲要》,通过实施三大工程、打造八大中心、建设三大基地来加快建设成都通信枢纽,提升成都通信枢纽承载能力和信息集散层位,打造汇聚西部、服务全国和沟通世界的国家级通信枢纽。其中,三大工程分别是:国际通信出入口局工程、“三网融合”工程、无线城市工程;八大中心分别是:互联网区域交换中心、数据存储中心、国家级互联网域名解析中心、基础数据资源中心、信息评测中心、数字媒体发行中心、高性能计算中心、数字证书认证中心;三大基地分别是:国家级信息容灾备份基地、国家级信息后援支持基地和国家级IT服务基地。国家级通信枢纽的建设势必为成都市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营造优越的投资环境是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成都始至不渝地把打造软件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致力于城乡统筹发展、政企和谐互动、产业协调均衡,坚持标本兼治、多策并举,努力营造规范高效的政务环境、开放公平的市场环境、配套服务的产业环境、幸福宜居的人居环境、和谐包容的社会环境,为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在信息产业发展具体措施方面,积极探讨并形成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推动信息产业人才培养和“产销衔接”工作,为信息产业的发展持续提供高质量的人才支持。鼓励企业发展,出台《关于鼓励和支持电子信息产业企业上市的试行意见》,通过举办软件洽谈会、服务外包大会等为企业提供展示对接平台。完善公共平台和 基础配套设施环境,强化诚信环境建设,不断优化投融资环境,助推信息产业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3、承载内需,承接转移——大力承载内需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责任随着灾后重建工作的深入和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出台,国家和省、市在各个领域恢复建设中对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逐渐扩大,国家拉动内需的投入,都给成都信息产业带来了更多机会,成都市积极把握机遇,组织电子信息企业,参与灾后重建工作,承载国家拉动内需所带来的业务,确保电子信息产业平稳较快发展。一是引导市内电子信息产业企业积极承载成都信息化基础设施、通信枢纽和灾后重建中的信息基础设施等各重大领域中拉动内需的工程项目,拓展电子信息产品应用和产业发展空间。二是抓住国家3G发牌机会,围绕电信运营商基站建设、网络升级、终端定制、内容开发等需求,组织本地设备制造商、终端制造商、系统集成服务商、芯片厂商等承载3G建设,目前汇源、英特尔、芯通科技、华为等企业已明显受惠于3G网络建设。——积极承接转移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近年来,成都市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基础,注重发挥比较优势,选准产业转移承接点,努力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围绕主导产业、比较优势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推动产业结构日益优化、升级,增强区域竞争力。成都市具有承接产业转移优势。一是良好的区位优势使成都成为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据有关调查显示,在全国最适合生活与最适合投资的城市中,成都分别排位第三和第四,居西部第一,是东部产业转移的首选之地。二是丰富的技术、人才、市场等资源优势为成都作为产业转移重要承接地提供了优质的条件。三是成都市政府积极打造成都“承接全球产业转移的软实力”,一方面,积极将成都“管理型政府”转型为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完善和提升政府服务能效。另一方面,政府积极建设园区、基地、平台等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完善产业规划、政策配套环境,积极营造出强大的比较优势。 随着产业发展环境的优化,国际、国内产业转移速度加快,许多国内外知名IT企业相继在成都建立了研发中心、西区总部、全球交互中心,英特尔、腾讯等已落户的企业也相继增加投入,扩大产能。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实践中,成都市注重引进和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有效带动整个产业链转移和相关行业投资,逐步形成“龙头”带“配套”、“配套”引“龙头”的良性发展格局,如通过引进Intel、中芯国际等行业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吸引国内外软件研发、设计和电子产品等相关配套产业聚集发展,产业积聚效应明显增强,打造出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和软件产业带。通过承接产业转移为成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成都引进并投产的英特尔、TCL、中芯国际、莫仕连接器(成都)有限公司、宇芯(成都)集成电路封装测试有限公司等企业,为成都市就业工作作出了较大贡献。4、集群发展,产业链完善——集群发展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信息产业集群发展以其特有集聚效应和优势在增强企业竞争力、引导产业持续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增长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成都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专业化程度较高,在集聚规模上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在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集成电路、电子器件、基础软件上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和优势,具备了较强的产业竞争力和产业聚集优势,为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都软件及信息服务业的集群发展速度较快,而电子信息制造业的集群发展速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快。二是伴随一批国内外知名的IT企业相继落户成都,成都以配套吸引大企业,以大企业为龙头带动若干中小企业、上下游企业协调发展的产业集群正在逐步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显著,并且成都将继续做强IC设计、IC制造、IC封装测试、IC配套产业、应用软件、信息安全、数字媒体、网络与通信设备制造、电子材料与元器件、信息服务十个集群。——产业链完善是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是成都电子信息产业门类比较齐全,重点领域发展突出,通过不断做长加粗特色产业链,形成上下游互动发展格局,极大促进了信息产业的发展。在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形成了应用软件、信息服务外包、信息安全、数字娱乐、IC设计、嵌入式软件、人才培养等重点领域,在信息产品制造业形成了集成电路、信息安全、光通信、移动通信、军事电子、数字视听产品、电子元器件及信息材料等重点领域,并且在重点领域间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在全国主要城市中具有比较鲜明的特色和优势。二是一批国、内外知名的IT企业相继落户成都,逐步形成了集成电路、数据传输与处理、应用电子产品、平板显示、光伏、人才培养等六大产业链,推动信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产业发展分析(一)产业发展模式、动因与体系1、发展模式成都信息产业发展模式是政府巧抓国内外资金和投资的产业转移,以市场需求为牵引,政府宏观调控的科学模式,推动了成都信息产业集群发展,使信息产业集聚效应日益突显,信息产业规模日益壮大。市场需求牵引主要指成都凭借生活工作环境优越、人力资源丰富稳定、商业成本低廉、通讯、交通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等比较优势,吸引了来自海内外IT知名企业。政府宏观调控主要指成都市政府紧抓国内外产业转移机遇,充分发挥在政府组织、资金政策、税收政策、用地政策、技术创新政策、人才使用政策等方方面面的调节和引导作用,从产业规划,产业园区、产业基地、公共平台建设、重要项目投资、招商引资、市场倾斜等方面扶持信息产业的发展。2、发展动因一是国家重点布局促进。成都是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战略性和功能性部署区,有国家部署在区域的大量基础电子信息产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国家工业电子、民用电子、国防电子和国家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通过若干年的努力,成都已经形成了基于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特别是软件业发展,成都从IC设计、信息安全、数字媒体、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和软件人才实用化培训七大体系并行发展,这在中国其他城市是没有的。国家在成都部署的电子信息产业相关基地及园区达12个之多。 二是地方政府积极参与。成都市一直将信息产业作为战略性、先导型产业予以重视和发展,在政策上,创新财政支出政策、税收政策、价格政策、产业发展等优惠政策,吸引企业来蓉投资;在服务上,深层推行规范化服务型政府,不断打造最佳服务环境,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建立了完善的综合服务体系,信息、咨询、法律、会计、评估、人才、培训等中介服务一应俱全,营造了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这些成为推动信息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是人文环境宜居宜业。成都山清水秀、气温适宜、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素以“天府之国”著称于世,成都是“全国最佳旅游城市”、“宜居城市”,“台商极力推荐城市”、“中国内地最佳商务城市”,是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对企业和从业人员极具吸引力。成都人力资源储备丰富,具有高等院校、职业技术院校、社会培训机构等门类齐全的人才培养体系,科技人才拥有比例位居全国前列。成都商务成本、生活成本、人力成本、办公用房成本相比沿海城市明显较低;成都依托西南地区“三中心、两枢纽”的地位与优势,充沛的水、电、天然气资源及辐射中西部及东南亚的巨大市场潜力,致力于建设与国际接轨的投资、工作和生活环境,构成了众多信息产业投资商、从业者来成都发展的动力。3、发展体系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体系可以概括为“6106”体系,即“六大发展方向”、“十大产业集群”、“六大产业链”。以发展方向为指引,壮大产业集群,完善集群内产业链,推动成都市信息产业快速发展。 (二)发展方向成都信息产业发展六大方向是:(1)以IC设计、制造、封装、配套为主的集成电路产业方向;(2)以信息安全、数字娱乐、应用软件、服务外包、嵌入式软件等为主的软件产业方向;(3)以片式器件、微波器件、光有源器件、高频频率器件、半导体分立器件、电子调谐器、真空开关管、光通讯等为主的关键元器件和以半导体材料、磁性材料、光电子材料、电子专用金属材料、电子封装材料等为主的电子基础材料方向; (4)以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生产设备、电子元件和机电组件生产设备、电真空器件生产设备、电子整机装联设备、净化设备、试验设备、电子通用设备和电工模具等为主的电子专用设备和以无线电参数测量仪器、数字电视测量仪器、航空测量仪表仪器、无线电监测测向设备、电子检测仪器、分析测试仪器等为重点的仪器方向;(5)以网络通信产品制造、网络安全产品制造、数字音视频设备制造等为主的整机制造方向;(6)以新一代电信增值服务,数字电视服务、信息内容服务、电子商务等为主的互联网服务,以网络游戏、手机游戏、视频游戏、原创动漫、数字音乐、电子竞技、数字出版等为主的数字媒体等信息服务业方向。(三)产业集群情况1、IC设计集群在集成电路设计方面,高新区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成都产业化基地作为集成电路设计的核心区域和企业主要聚集区发展迅速。目前,高新区内拥有IC设计企业50余家,主要有飞思卡尔、科胜讯、富士通威斯达、松翰科技、凌成科技、凹凸电子、芯通科技、飞博创科技、南山之桥、明泰、华威、南山之桥、虹微、登颠、国腾、瑞芯等企业,研发产品涉及通信、视频消费电子、信息安全、功率集成电路、形式验证和IC卡等。2008年4月,高新区创新中心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技术平台启用,有助于提高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研发效率,降低产品开发风险,增强企业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2008年四川虹微技术有限公司日前成功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高速验证加速平台(FPGA)。该平台系统是世界上第一批、亚洲第一个采用全球最大规模的Virtex-5FPGA进行设计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高速验证加速平台,突破了快速芯片开发应用的最大技术瓶颈,基于该平台自主研发的长虹数字音视频处理“阿波罗”芯片产品亮相电子产品市场。四川登巅微电子有限公司是中国大陆第一家掌握USB核心技术和音频编解码核心技术的公司,占据了同类产品国内70%以上的市场份额,荣获“2008中国创业投资价值榜·最具投资潜力企业”称号。2008年集成电路设计成都产业化基地内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产值达到7亿元,新增自主知识产权40项,预计到2010年,成都IC设计企业将突破 100家。2、IC制造集群  在晶圆制造方面,中西部地区第一条8英寸集成电路芯片制造厂—— 成都成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于2007年量产成功,3年内月产能将达到6.3万片。到2010年,成都高新区集成电路产业将力争达到100家企业,从业人员近万人,销售收入要力争实现300亿元。通过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和投资模式,形成从低端到高端的晶圆制造生产体系,将成都打造成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第三极”。3、IC封装测试集群 在封装测试方面,英特尔、中芯国际、友尼森、美国芯源、科威封装测试等一批封测项目已顺利投产,已逐渐呈现聚集效应,英特尔上海工厂向成都转移将进一步促进成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成都已形成以高新技术开发区(西区)为主要载体,以英特尔、中芯国际、友尼森等公司为主的封装测试集群快速发展的态势。成都将继续引进芯片封装测试项目,提高封装测试技术能力,到2010年,努力使封装测试企业达到10家以上,形成IC封装测试集群。4、IC配套集群    在配套方面,成都拥有如新光硅业、爱发科、玮锋电子、林德气体、梅塞尔、住矿电子等专业设备、材料、消费类电子及终端整机产品等集成电路上下游配套企业,初步形成了良性循环和聚群效应。5、应用软件集群成都应用软件领域聚集了诺基亚、摩托罗拉、爱立信、阿尔卡特、NEC、普兰威尔、西门子、飞思卡尔、SAP、台塑网软件、神达电脑、华为、中兴通讯、三零卫士通、索贝、银海、川大智胜等众多企业,基本形成包括中间件、数据库软件、工具软件、平台软件、嵌入式软件和行业应用软件等企业集群。2008年成都软件企业在应用软件领域又取得了新的发展。川大智胜和卫士通两家公司在深交所成功挂牌上市。“川大智胜”已成为我国空中交通管理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软件及装备主要供应商和国内空中交通管制及智能交通领域龙头企业。“卫士通公司”依托我国信息安全领域骨干龙头企业“三零集团”的强大实力,在深交所上市,成为“中国信息安全第一股”。四川润智兴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CNG气瓶电子标签动态监管集成系统”荣获“2008中国RFID行业十大最有影响力成功应用奖,树立了RFID优秀企业榜样。6、信息安全集群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成都信息安全产业得到较大的发展。成都信息安全产业已初具规模,成为国内重要的信息安全产业基地,并与北京、上海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成都信息安全产业规模已经成形,并形成了以卫士通、华赛、迈普为龙头的信息安全产业集群,产业形成了较好的规模梯队。龙头企业(卫士通、迈普、华赛)已经属于全国知名企业,并在相关的业务领域形成了领先优势;骨干企业(大东、成都天融信、盛安、瑞通等)发展良好,在各自领域成为国内市场的有力竞争者;发展型企业(思维世纪、中科慧创、飞鱼星等)数量较多,利用独特技术保持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三个层次的企业均创造了较大的产值,各层次企业数量合理。以密码技术为优势的传统信息安全产品是成都企业在信息安全领域的传统优势,在许多领域处于国内领先优势。在此基础上,近年来成都信息安全企业大力发展安全IT产品和安全服务业务,涌现了一批优秀企业,并在安全网络设备、无线安全通信、安全集成等领域突飞猛进地发展。成都飞鱼星VE上网行为管理路由器荣获“2008中国网络技术与产品调查最具性价比奖”、迈普自主研发的MP7500高端路由器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四川省高新技术创新产品奖,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全球各运营商、金融、政府、能源、交通、教育、军队等行业,得到市场充分认可。迈普MyPowerS6800荣获《计算机世界》举办的“2008年度产品奖”。成都友道科技公司发布的基于应用分流系统的解决方案填补了国内网络安全审计领域技术的空白。赛门铁克中国研发中心成都基地落户成都,其安全策略、防反病毒、信息数据保护、存储技术及存储安全等信息产品的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其全球最新的安全响应中心也在成都运行。  7、数字媒体集群成都数字媒体产业集群已经形成,在数字媒体研发制作环节,拥有GAMELOFT、金山、育碧、锦天、斯普、梦工厂、欢乐数码、精锐动画、恒风动漫、麓城数码等60余家企业,涉及了网络游戏、手机游戏、视频游戏 、影视动漫、3D动画等领域,在数字媒体测试运营环节,聚集了金山、腾讯、汉科、万网等企业,涉及数字音乐、数字出版及衍生产品研发、生产和运营等领域,形成了数字媒体产业集群化发展态势。同时,还吸引了巨人网络在成都建设研发中心,九城在成都设立分公司,完美时空和昱泉落户成都。由成都华侨城和新加坡IDM公司合作投资超过2800万元,建成的群雄数字娱乐竞技中心,成为西部顶级数字娱乐竞技中心,国内最先进的高性能计算机系统“曙光5000”落户成都软件园动漫产业基地,专门负责动画渲染工作,成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一颗超级“大脑”。在政府的支持和协助下,基地先后完成了运动捕捉技术服务中心、音乐、CG技术研究中心、 数字游戏运营中心、数字游戏软件外包中心、数字游戏人才培训中心 、数字媒体产业技术联盟、集群渲染&高清非编平台、成都数字娱乐软件测评工程技术中心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完善。随着数字媒体硬件设施的完善,2008年涌现出大量如圣传OL、动漫版川剧《易胆大》、《春秋Q传》、风云-雄霸天下等好作品。成都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孙哲担任总导演的十二生肖系列动画片之第一部《全能冠军》、中漫伟业的《大梦王小书包》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第一款由中国本土游戏工作室开发的Xbox Live Arcade(XBLA)游戏——《疯狂老鼠》正式在微软的XBox Live平台上发布,这款游戏是微软在成都设立的国内唯一一个视频游戏研发机构——“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微软游戏技术平台”(以下简称“微软游戏技术平台”)孵化的首款视频游戏产品,也标志着“中国造”游戏首度打入了全球主流的次世代游戏机平台。全球最大的电子竞技盛典WCG2009(WorldCyberGames)全球总决赛2009年在成都市举行,使中国成为继韩国、新加坡、意大利、美国、德国举办WCG全球总决赛的第六个国家。8、网络与通信设备制造集群以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主要载体,聚集了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和下一代网络技  术产品、无线宽带接入设备、3G手机、光通信及智能网络设备、路由与交换设备、光传输设备生产企业和从事航天电子、航空电子、雷达系统、电子对抗系统、保密通信、空管系统等整机和系统装备生产企业,形成网络与通信产业集群。以移动多媒体业务为代表的3G业务正成为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亮点。3G通信和应用软件研发集群初步形成。以摩托罗拉、诺基亚、爱立信、西门子、阿尔卡特和华为、中兴通讯为龙头通信企业建立了研发中心,以电子科技大学为代表的一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拥有人才和技术优势,在通信网络、移动通信、芯片设计等方面,形成了较强的研发能力。产业配套基础较好,汇源、三零集团、康宁等通信设备制造企业,航天光电的TFT-LCD手机屏模组,三零集团的通信保密手机、中国无线科技等企业的手机生产开始起步,成都有望成为北京、上海、深圳之后的中国第四大的3G通讯关键技术及设备研发中心。中国无线科技有限公司落户高新区,投资5亿元建设“无线科技产业园”,从事手持电话机、无线通信产品的研发及生产,填补成都手机制造的空白,推动了手机产业链及其配套产业链的形成。诺基亚在成都设立了中国第二个3G研发中心,目标锁定为与3G无线网络相结合的应用和服务,开发基于3G和IMS平台的新型移动应用;中兴通讯设立成都3G研发基地,研发工作将扩展到网关平台开发、系统设备嵌入式操作系统、终端类产品的嵌入式操作系统软件等多个领域;爱立信面向全球市场,开发3G应用(CDMA,WCDMA)。迈普自主研发的MP7500高端路由器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四川省高新技术创新产品奖,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全球各运营商、金融、政府、能源、交通、教育、军队等行业,得到市场充分认可。迈普MyPowerS6800荣获《计算机世界》举办的“2008年度产品奖”。9、电子材料与元器件集群成都电子材料和元器件集群主要以国家(成都)电子元器件产业园、双流光电产业园、高新西区为主要载体,集聚了包括天威、阿波罗、冠品、科化半导体(薄膜)、虹波、宏明等元器件和电子材料企业,产品主要包括以片式器件、微波器件、光有源器件、高频频率器件、半导体分立器件、电子调谐器、真空开关管、光通讯等为主的关键元器件,以半导体材料、磁性材料、光电子材料、电子专用金属材料、电子封装材料等为主的电子基础材料。成都是全国电子信息产业元器件及基础材料的传统制造基地,电子元器件产品品种齐全,片式阻容元件、金属膜电阻、热敏电阻、接插件等都具有相当基础和实力,磁性材料总规模占全国第4位。成都银河磁体有限公司的粘接钕铁硼磁体国内第一,恒力磁材的高档软磁材料国内第三,旭光电子生产的大功率陶瓷发射管占国内市场80%,宏明电子的电子陶瓷粉料国内第一,成都虹波是全国最大的钨钼丝生产企业,旭光科技是全国最大的电子调谐器生产厂家。2008年世界电子元器件的领军企业日本村田电子制作所在成都设立分公司。10、信息服务集群 成都信息服务集群主要是以高新技术开发区、武侯区、都江堰为核心区、以五城区为辐射区,集聚了如IBM、威普罗、海辉软件、杰华科技、颠峰软件、四凯、音泰思、银海、腾讯、天空传媒等信息服务企业,从事信息传输服务、信息技术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数字内容服务、数字娱乐运营服务等信息服务,形成了信息服务集群发展。成都是中国首批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拥有世界一流的基础设施,服务外包发展迅速,2008年,成都市首次跻身全球服务外包新兴城市50强的第37位,此次进入全球50强的中国大陆城市共有6个,依次是上海(排名2)、北京(排名3)、深圳(排名10)、大连(排名16)、广州(排名23)和成都(排名37),成都是中国西部唯一进入50强的城市。2008年11月,商务部和美国高德纳公司首次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国际服务外包交易博览会在成都举行,成都市服务外包产业的快速发展已经受到国际服务外包产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这对扩大成都市在服务外包领域的国际影响,进一步吸引国内外包企业聚集具有积极意义。成都规划了近3000亩土地作为成都金融后台服务中心,目前,建行、工行、农行、招行、光大、太平洋保险、平安保险、泰康人寿、国华保险、阳光保险、天平保险、易方达基金公司11家金融机构签约落户后台服务中心。预计2—3年内,将建成一个投资超过100亿元、规模达到约3000亩、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的中国西部最大的金融后台服务产业园,将能吸引来自金融业的更多投资和业务,产生聚集效应,巩固成都作为西南金融中心的影响力,带动整个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中国电信四川公司在高新区启动建设中国电信西部信息中心,将涵盖数据中心、呼叫中心、安全中心。同时,还将启动建设长途枢纽机房和本地枢纽机房,以及新技术应用机房及配套设施。全球最大的咨询服务机构IBM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落户成都,这是全球所有第一流顶尖的咨询服务机构中第一个真正大规模进入西部的机构。(四)产业链1、集成电路产业链成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迅速,一条 “原材料开发——研发设计——IC制造——封装测试——配套服务——IC产品及应用”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基本形成,在中西部居于领先地位,产业集群初现成效。成都市是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七个产业化基地之一,随着台湾松翰、凌成、长虹虹微、美国科胜讯、中科微等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聚集成都,IC设计企业迅速增加到目前的50多家,芯片封装测试引进了英特尔、中芯国际、美国MPS、马来西亚友尼森、菲律宾PSI等封装测试企业;成都成芯公司8英寸晶圆制造填补了芯片制造的空白;在IC制造方面,成都市是西部地区唯一具有8英寸芯片生产能力的城市,在IC封装测试方面,英特尔、中芯国际等封装测试项目也开始投产,后期工程正在建设之中,此外,美国芯源、科威等一批封测项目也投产生产,以IC研发设计为核心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基本形成。随着成都市政府对IC产业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大,成都IC企业在今后的研发、生产过程中也将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与实惠。2、数据传输与处理产业链以数据处理与服务为核心形成“传输材料—光传输设备—网络通信设备—数据存储—数据处理与服务”产业链。产品包括光纤、光缆,光发送、光传输、光终端等网络通信产品,光电新材料、新型元器件和半导体激光器件,光存储产品,光照明产品,光显示产品,光电池产品,微光学产品等。光纤光缆是本地区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骨干企业产销规模均进入全国前列,产能占四川省的85%以上,与武汉地区和长三角地区构成了产能占全国80%以上的三大光缆制造基地。3、应用电子产品产业链形成“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整机设计——制造代工——交易服务”的应用电子产品产业链。在电子元器件环节,主要是表面贴装元器件(片式器件)、微波器件、光有源器件、高频频率器件、半导体分立器件和电子调谐器等电子元器件的研发生产;在集成电路领域,主要是信息安全、通信、智能卡、数字音视频等应用IC的研发;在整机设计和制造代工环节,主要是军事、金融、航空、汽车、智能交通、医疗、石油勘探等应用电子产品和装备;在交易服务环节,主要是产品推广与品牌塑造,市场营销体系完善。4、平板显示产业链成都逐渐形成了以终端产品整机制造为核心的“材料及配套—面板及模组—终端产品整机制造”聚集多类光电显示产品产业链。成都高新区,光电显示产业的总投资已逾80亿元,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达到21.1亿元,初步形成了以成都高新区为主要载体,以成都京东方、成都深天马、四川虹视为龙头,成都吉锐、航天光电等为重点企业,以TFT-LCD面板、OLED面板、应用LCD面板的整机产品、触摸屏和触摸显示器、液晶显示模组等项目为重点发展方向的光电显示产业聚集区。随着成都京东方、虹视等一大批项目的投产,以及一批项目的落户,光电显示产业链将得以迅速发展、聚集。 围绕光电显示器件、高清数字电视等产品,成都地区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发展光电显示产业的必要产业基础和配套体系。主要产品有TCL(成都)的电视整机、三利亚中瓷的CRT背投液冷光耦合器、PDP(等离子电视)保护屏,菲斯特科技的背投影屏幕、各类电视保护屏,吉锐科技的触摸屏、触摸显示器,前锋数字视听公司、润网科技、金网通的数字机顶盒,华冠显示的LED显示屏,安成公司的显像管玻壳、投影管玻壳、普通投影管,光明光电材料公司的光学部件材料、光学部件,奥晶科技的投影镜头、数码相机镜头、投影光学部件,中航华天的TFT-LCM后端模组,光电所的光学引擎、激光电视,电子科技大学的OLED、新型显示器件等。总投资31亿元,成都京东方4.5代TFT—LCD生产线正在建设中,生产线达产后月产能为3万片玻璃基板,主要生产用于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数码相框、车载显示、移动显示等的中、小尺寸显示面板(屏)和模块;同时总投资30亿元,4.5英寸TET-LCD生产线落户成都高新区,达产后产能为玻璃基板6万张,年度销售收入约16亿人民币;总投资7.05亿元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虹视项目将于2009年9月投产,将形成年产1200万片OLED显示屏(以1英寸计算)的生产能力;深天马总投资31亿元的4.5代TFT-LCD生产线也正积极推进中;总投资5000万美元的凯峰电子等光电显示配套项目也成功引进,成都光电显示正以蓬勃的态势形成一个新的产业集群。2009年初,虹视在国内首次完成了基于低温多晶硅薄膜晶体管(LTPS TFT)技术的2.6英寸、3.2英寸全彩AM-OLED产品开发,意味着我国打破了日、韩等国家的技术壁垒,填补了国内3英寸级AM-OLED产品开发领域的空白,虹视项目二期布局的AM-OLED将得以加速推进,年产能将达2400万片,项目三期将建成低温多晶硅TFT AM-OLED生产线,开始生产中尺寸OLED显示屏,年产能扩至7500万片。虹视OLED屏幕具备了许多液晶不可比拟的优势,可应用于手机、MP3、MP4、电脑、电视等所有显示领域。5、光伏产业链光伏产业链主要由石英砂—工业硅—多晶硅—铸锭—切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发电系统等部分组成完整产业链。目前,在双流初步形成光伏产业集聚发展,新津形成硅材料聚集发展。随着阿波罗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浙江碧晶科技、四川凯迈多晶硅光伏项目、天威新能源太阳能电池组配件和光伏逆变系统等总投资近100亿元的一系列大型光伏企业的投产,将形成光伏产业集聚发展的态势,形成产值规模超百亿的产业集群,成都将成为西部乃至全国极具影响力的光伏产业生产基地。成都市内拥有中国科学院成都光电技术研究所和西南物理技术研究所,以及四川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在国内光电、光伏技术方面具有优势。其周边地区产业配套环境好,四川拥有目前国内70%的多晶硅产量,乐山市建有国内最大的硅材料产业生产基地,西昌市建有目前中国最大的光伏电站。成都(双流)光伏产业园将成为四川打造“成—乐—绵硅产业带”的龙头,今后,成都将着力引进国内外多晶硅、单晶硅、芯片、硅合金、有机硅加工制造龙头企业及其相关配套优势企业。 6、人才培养产业链成都形成了“基础教育——实用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力资源服务”的人才培养产业链。成都形成了电子科大、四川大学、成都大学、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国信安教育、华迪实训等30多家教育培训机构,IBM、日立信息、微软公司等知名企业高端人才实训等高校、培训机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企业之间的“无缝衔接”。主要培养方向涉及到集成电路、光电及新材料、通信制造、电子元器件4大领域和软件外包、IC设计、信息安全、数字娱乐、行业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等相关领域的技能型人才。在实训环节,国信安教育、华迪实训、北大青鸟等培训机构,IBM、日立信息、微软公司等知名企业高端人才实训等基地结合市场需求,通过定向、定岗培养,增加了人才供给、提升了人才技能,促进了人才层次转化。在企业对接环节,软件人才培训联盟、各中介服务机构,紧贴企业需求,积极搜集汇总企业高端技术培训需求,通过“天府软件人才行动”、校园招聘、网络招聘等方式,促进校企合作,促成软件人才供需双方的有效对接。 (五)区域分布1、总体布局成都坚持集中发展策略,通过有效整合企业资源、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等要素,逐渐形成了“一个核心区、两条产业带和四个聚集区”的错位竞争、优势互补、各具特色、布局合理的信息产业空间发展格局。“一个核心区”指以成都高新区为核心区域,辐射周边的武侯区、锦江区、龙泉驿区和双流县的电子信息产业主体发展区。“两条产业带”,即分别是以成都高新区为主要聚集区,连接武侯区、青羊区、金牛区、都江堰市的软件及信息服务产业带;以锦江区红星路沿线连接武侯区科技一条街沿线及音乐街区的数字创意及信息服务产业带。“四个聚集区”,即分别是以成都高新区(西区)为核心的集成电路聚集区、以成都经开区为核心的电子元器件聚集区、以双流航空港开发区和新津工业园区为核心的光伏光电产业聚集区、以成都高新区(西区)为核心的平板显示聚集区。 2、电子信息产品及配套件生产布局产品及配套件生产布局主要按产品及配套件所属产业集群的地理位置进行布局。表3-9 成都电子信息产业主要产品及布局情况产品及配套件地理位置IC设计:信息安全、网络通信、数字电视、智能家电、IC卡、移动通信等专用、通用集成电路芯片IC制造:单晶硅、多晶硅及外延片等IC配套:半导体专用设备和材料、仪器及基础材料等高新技术开发区系统及应用软件: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软件、工具软件、平台软件、嵌入式软件和行业应用软件等高新技术开发区信息安全产品:防火墙、IPS、IDS、安全审计、保密机、安全手机等网络安全产品高新技术开发区数字音视频设备:数字广播电视成套设备、数字家庭终端、数字音视频终端产品、数字电视产品等数字存储设备:高清大容量光盘、存储介质、存储设备等数字媒体产品:游戏、影视动漫、3D动画、数字音乐、数字出版及衍生品等高新技术开发区、武侯区通信和网络技术产品:无线宽带、3G手机、光通信及智能网络设备、路由与交换设备、光传输设备等军用整机和系统装备:航天电子、航空电子、雷达系统、电子对抗系统、保密通信、空管系统等高新技术开发区、金牛区电子基础材料:半导体材料、磁性材料、光电子材料、电子专用金属材料、电子封装材料等关键元器件:表面贴装元器件(片式器件)、微波器件、光有源器件、高频频率器件、半导体分立器件、电子调谐器、真空开关管、光纤光缆等;显示器:TFT-LCD、OLED等光电显示部件及相关配套器件电子仪器:无线电参数测量仪器、数字电视测量仪器、航空测量仪表仪器、无线电监测测向设备、电子检测仪器、分析测试仪器等电子专用设备:真空溅射设备、镀膜设备、真空获得设备、光刻设备等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专用设备、彩色显象管生产设备等新型显示器件专用设备、金属冲压件、嵌塑件、外壳及结构注塑件等新型电子元器件设备为重点的电子专用设备龙泉驿区高新西区服务外包:金融后台服务、呼叫中心、客户交易支持、数据加工处理等电信增值服务:互联网网站服务、IP化业务、移动化业务等其他信息服务:电子商务、专业服务网站、数字内容服务、数字娱乐运营服务、GIS定位服务、RFID服务等高新技术开发区、武侯区、都江堰、锦江区、金牛区、青羊区、成华区 3、产业集群空间布局十大信息产业集群主要发展载体分布情况如下:IC设计集群以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成都产业化基地为主要载体;IC封装测试集群、IC制造集群、IC配套产业集群以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西区)为主要载体;应用软件集群以成都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成都)为主要载体;信息安全集群以成都国家信息安全产业基地为主要载体;数字媒体集群以国家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数字娱乐软件园)、成都科技一条街、高新区无线音乐基地等为主要载体;网络与通信设备制造集群以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主要载体;电子材料与元器件集群以国家(成都)电子元器件产业园为主要载体;信息服务集群以高新技术开发区、武侯区、都江堰等服务外包示范区和以五城区主要商业楼宇、专业大市场、金融机构、运营商数据中心等为主要载体。表3-10 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十个集群的空间布局图产业集群主要载体布局地产业链IC设计集群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成都产业化基地高新区集成电路产业链、人才培养产业链IC封装测试集群高新西区高新西区IC制造集群IC配套产业集群应用软件集群成都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成都)、武侯工业园、锦江工业总部基地、金牛科技园成都高新区、武侯区、锦江区、金牛区数据传输与处理产业链、应用电子产品产业链、人才培养产业链信息安全集群成都国家信息安全产业基地高新区集成电路产业链、数据传输与处理产业链、应用电子产品产业链、人才培养产业链数字媒体集群高新区、武侯区锦江区 国家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成都科技一条街、音乐街区、红星路沿线、成都高新区无线音乐基地集成电路产业链、数据传输与处理产业链、应用电子产品产业链、人才培养产业链网络与通信设备制造集群高新区、金牛高科技产业园西区高新区、金牛区集成电路产业链、数据传输与处理产业链、应用电子产品产业链、人才培养产业链电子材料与元器件集群国家(成都)电子元器件产业园、双流光伏产业园、新津工业园区龙泉驿区、双流县、新津县应用电子产品产业链、平板显示产业链、光伏产业链、人才培养产业链信息服务集群高新区、武侯区、都江堰市等服务外包示范区和五城区主要商业楼宇、专业大市场、金融机构、运营商数据中心等高新区、武侯区、都江堰市、锦江区、金牛区、青羊区、成华区、温江区数据传输与处理产业链、应用电子产品产业链、人才培养产业链四、城市比较分析成都市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的传统基地,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发展电子信息产业,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牢牢把握“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成都”这一主题,紧密围绕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要求和试验区建设、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及“两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建设等重大部署,积极探索并努力推动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化应用和信息产业“三位一体”生态互动发展,经过不断努力,成都市的通讯枢纽地位日益突出、信息消费市场逐渐扩大、产业规模持续拓展、信息应用日趋普及、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已经发展成为国家电子信息产业的战略性、功能性部署区和国民经济信息化示范城市,对比全国其他城市,具有较为突出的竞争优势。(一)优势1、产业集中集约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一是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进一步完善。《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正常实施,全市信息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逐步合理,计划运行机制不断完善。2008年,《成都通信枢纽建设规划纲要》及其建设性详规、《成都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方案》及其技术与标准体系、《5·12震灾后通信基础设施发展性重建实施方案》等一系列产业政策和规划文件先后编制完成,《成都市软件产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制度得到认真落实。二是大企业大集团战略有效实施。2008年,市政府颁布实施《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明确了做亮六大产业方向、做强十大产业集群和做优六大产业链的工作部署。《成都市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纳入成都市域经济社会发展总规,财政、金融、市场和人才等政策加紧研究和完善;鼓励和支持电子信息企业上市等政策颁布实施,川大智胜和卫土通实现在深交所挂牌上市,三零、国腾、迈普、颠峰、华诚等一批重点企业集团发展规划纳入全市产业发展规划整体推进;第六届软洽会、第六届电脑节、全球知名IT企业座谈会、微软外包CEO峰会以及Gartner外包峰会等成功举办,本地企业与国际知名企业的合作交流不断加强,成都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影响明显提升。三是专业园区基地建设发展迅速。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较,成都市的电子信息专业基地部署更为集中,以高新区、经开区为主要载体,拥有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成都)、国家信息安全成果产业化(四川)基地、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成都产业化基地、国家(成都)电子元器件产业园、国家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等多个产业基地(园区),加速了国内外大批产业相关企业和人才向成都的聚集。2、具有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体系优势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重点领域的优势较为明显。近年来,成都市高度重视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及软件等基础性产业的发展与振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正向高技术、高品质、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向专业化、规模化、集成化方向转变。与国内其他电子信息产业的代表城市相比,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体系比较齐全,重点发展领域覆盖面广,已经形成了电子材料及元器件—集成电路—网络通信设备—信息安全—数字娱乐—系统集成服务—信息服务外包—互联网增值服务—IT人才实训和人力资源服务等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并在软件及信息服务业、集成电路、信息安全、通信、光电、电子元器件及信息材料等重点领域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和特色(见表4-1、4-2)。 表4-1国内代表城市信息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项目/城市成都西安重庆南京广州北京上海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方向集成电路、电子材料及元器件、通信产品制造、光电产业、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应用软件、信息服务外包、信息安全、数字娱乐、IC设计、嵌入式软件、实用型软件人才、互联网增值服务)通信器件电子元器件、新型材料和军民两用技术、软件业、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通信产品、新型元器件、数字化仪器仪表、信息家电、软件及信息服务新型显示器、通信、软件及系统集成、计算机及外设、信息家电、新型电子元器件通信设备类、计算机及零部件、软件、集成电路及新型电子元器件、汽车电子及其它电子专用设备、家用视听设备软件业、集成电路产业、TFT-LCD产业、计算机及网络产品、数字电视产业、第三代移动通讯产业、汽车电子及智能交通业、电子元件、下一代互联网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通信产业、信息家电、光电子、汽车电子、软件产业、数字内容产业、电信服务业 表4-2信息产业重点发展领域的代表城市集成电路成都、重庆、广州、北京、上海电子元器件成都、西安、重庆、南京、广州、上海通信产品成都、西安、重庆、广州、上海光电产业成都、上海软件及信息服务业成都、西安、重庆、南京、广州、北京、上海3、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产业创新优势(1)产业增幅位居国内前列,对地区经济发展贡献较大。 2008年,成都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1058.94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11.54亿元,占全市GDP的10.55%。从表4-3看,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增长幅度相较其他城市则位居前列;电子信息产业占GDP的比重,与上海、广州等东部城市基本相当。表4-3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与国内其他重点城市比较表指标层成都北京上海广州南京西安重庆同比增长(%)46.1731.263.9824.1233.6425.266.24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9.478.425.566.783.886.312.44注:数据来源成都市统计年鉴、《成都市信息产业集群研究》,2007年年度数据。 (2)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态势良好。2008年,成都市规模以上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企业200余家,通过认证的软件企业达到626家,比去年新增123家;软件产品认证数达到2112个,新增518个;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企业家112家,新增9家,其中获得一级资质的企业6家。(3)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科技水平较高,创新趋势较好。  从表4-6看,成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研发投入较高,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指标排在7个比较城市的首位。申请专利数量、新产品销售收入等具有一定优势,表明成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特别在中西部地区优势突出。   表4-6国内代表城市电子信息产业科技水平指标比较表项目/城市成都北京上海广州南京西安重庆全国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1.950.561.51.80.81.91.21.3科技活动人员(人)1634557651042075834274467051728202406专利申请数(项)2161371451123314111233016708新产品销售收入(亿元)188.9187.11552.201165.6333.3035.5313.434173.48累及软件产品登记数(个)2112--3541--22861300----   注:数据来源《2007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7年度数据。 (4)成都电子信息产业人力资源的优势明显。目前成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产业从业人数高于中西部的南京、西安、重庆;人力资源成本与西安、重庆相当,但远低于北京、上海、广州等东部城市,也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5)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服务水平高。从表4-8看,成都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与东部城市差距较小,较周边城市具有一定优势。基础设施的日渐完善和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为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营造了健康的成长环境。表4-8国内代表城市电子信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指标比较表项目/城市成都北京上海广州南京西安重庆电话用户数(万户)439905.21112.3678.17344.22316725.5电话普及率(部/百户)93.8170.9147.7101.67115.637995移动电话用户数(万户)988.81571.116101706488.025511064.4移动电话普及率(部/百户)185206.1200241.3162.63144187互联网网民(万户)143.3480957233.8961.550.9140.6注:数据来源《2007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4、具有集群发展的产业聚集优势从表4-9看,成都区位熵明显高于西安、重庆,与南京、上海相当,说明目前成都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专业化程度较高,在集聚规模上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表4-9国内代表城市电子信息产业聚集程度指标比较表项目/城市指标成都北京上海广州南京西安重庆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聚集指数0.571.24--0.951.280.531.27区位熵1.051.060.961.260.990.530.34 软件产业及信息服务业产业聚集指数2.41.430.791.441.882.471.41区位熵3.34.941.433.183.873.181.01注:数据来源《成都市信息产业集群研究》。产业聚集指数≥1,则表示该产业的发展速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的比较优势显著;如果0≤产业聚集指数≤1,则表示该产业的增长速度低于全国水平;如果产业聚集指数<0,说明该产业已出现了萎缩。区位熵>1,表明该产业在该地区专业化程度超过全国,具有比较优势,区位熵值越大,专业化水平越高,该产业在区域内聚集规模上具有比较优势,对产业配套的依存度越高,产业配套体系越完善。区位熵=1时,表明该地区该产业的专业化水平与全国相当。区位熵<1,说明该地区该产业的专业化水平低于全国,具有相对劣势。在反映产业聚集动态变化的产业聚集指数中,成都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位居前列,说明成都软件及信息服务业的集群发展速度较快。成都电子信息制造业落后于北京、广州、南京等城市,说明成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集群发展速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快。通过对成都信息产业发展比较优势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成都信息产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在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集成电路、电子器件、基础软件上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和优势,具备了较强的产业竞争力和产业聚集优势,为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劣势1、产业规模效应明显不足成都市的电子信息产业类企业总体规模相对偏小,产业的规模效应明显不足。缺乏重大产业项目支撑,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明显,缺乏国际竞争力,很多应用领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商业模式或完整的产业链,市场化程度不高,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力有限。2、缺乏可带动产业的龙头企业2008年末,成都共有2家企业进入全国电子信息企业百强,但成都的第一名汇源集团有限公司仅列百强的57名;仅有1家企业——成都迈普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进入全国软件企业百强名单,且排名较后(见表4-10)。 与发达地区相比,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企业仍然较为缺乏具有带动作用的大企业、优势企业和知名品牌,产业链还存在许多缺失环节,行业整体效益不高。表4-102008年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和软件企业百强名单四川企业排名情况项目企业名称排名情况(名次)全国电子信息企业百强四川长虹电子集团有限公司9四川九洲电器企业集团37汇源集团有限公司57成都国腾实业集团有限公司96全国软件企业百强成都迈普产业集团有限公司693、产业发展互动效应较弱传统产业与电子信息产业互动性弱,未形成明显的相互促进作用。信息化与电子信息产业的互动发展有待深化,信息化的推进没有成为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发展的需求和市场基础,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也还不能够为信息化推进提供足够的产品和服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