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8.00 KB
  • 2022-05-20 20:08:32 发布

2014年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2014年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5年01月30日08:472013年是上海“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一年,上海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区”)建设为契机,推进改革创新试点,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文化产业创新融合、文化“走出去”等战略,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2014年上海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积极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0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国发2014〕13号)等中央文件精神,落实自贸区文化市场开放政策,推动产业跨界融合,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发展,推进重点地区和重大项目建设,优化文化市场环境,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文化产业继续实现稳步增长。  为让社会各界了解2013年和2014年上海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事业产业处、上海市文化事业管理处和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共同撰写了《2014年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本报告主要分析2013年上海文化产业的基本数据,总结2014年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进展和重要事件,并对上海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进行研判。  一、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总体规模持续扩大  2013年上海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387.99亿元,同比增长8.1%,增幅高出同期地区生产总值0.4个百分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43%。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上海的支柱性产业之一,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图表:上海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长情况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1、新兴文化产业占比大、增长快。以文化软件服务、广告服务、设计服务为主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实现增加值521.48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37.6%,同比增长11.6%。文化信息传输服务实现增加值120.63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8.7%,同比增长15.9%。  2、传统文化产业占比相对较小,正处于转型调整期。新闻出版服务实现增加值36.41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6%。广播电视电影服务实现增加值44.81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3.2%。文化艺术服务实现增加值36.92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7%。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实现增加值28.2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0%。工艺美术品生产实现增加值211.48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15.2%。随着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传统文化产业面临巨大挑战。  图表:上海文化产业主要行业增加值(2013年)  3、文化相关产品生产继续保持增长。文化相关产品生产实现增加值388.06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7.7%,同比增长6.9%。其中,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增加值为130.25亿元,同比增长6.8%,文化产品的生产增加值为195.87亿元,同比增长6.7%,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增加值为61.94亿元,同比增长7.5%。  图表:上海文化产业分行业增加值情况(2012-2013)       (三)文化贸易保持顺差  2013年,国际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充满变数,世界经济低速增长的态势仍在延续。受全球工业生产和货物贸易疲弱的影响,2013年,按照上海市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分类的统计,上海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159.6亿美元,同比降低5.5%,其中,进口64.2亿美元,出口95.4亿美元,实现贸易顺差31.2亿美元。在整个文化进出口结构中,书报刊、广播电视、电影、广告会展等文化核心产品和服务占全市进出口总量比重上升,约占文化进出口总额的29.4%,较2012年提高4.8个百分点,年均增速约为13.6%。美国、日本、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地区)仍是上海主要贸易伙伴。   二、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自贸区文化市场开放政策落地实施,试点任务有序推进  2014年,随着自贸区建设不断深化,文化领域按照市委、市政府“深入推进落实自贸区建设总体方案各项目标任务,尽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制度”的要求,深化落实文化市场开放政策,不断创新管理方式,进一步加快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建设。  1、文化市场开放政策落地实施。2014年4月,上海市政府公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文化市场开放项目实施细则》,规范管理外商独资演出经纪机构、外商独资娱乐场所、外资企业从事游戏游艺设备的生产和销售等三项文化市场开放政策。细则出台以来,在游戏游艺机设备的生产和销售方面,微软与百视通共同组建“上海百家合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开展家庭娱乐游戏业务,2014年9月,微软XboxOne汉化游戏机在国内正式发售;2014年5月,索尼与东方明珠设立合资企业,推广PS系列游戏机,并宣布于明年初面向国内市场发售PS4和PSVita游戏机。在演出经纪方面,2014年10月,美国百老汇知名演艺经纪机构倪德伦环球娱乐公司在自贸区注册成立中国首家外商独资演出经纪机构,将在中国启动“演艺剧场群”计划,并推动更多中国优秀剧目走向美国市场;香港寰亚集团下属寰亚蒙丽文化传播公司成为自贸区首家取得《营业性演出许可证》的外商独资企业。在娱乐场所方面,日本太田公司正在自贸区筹建游艺机保税展示体验中心。  2、贸易便利化管理方式不断创新。随着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建立,文化领域积极创新管理方式,由市文广局牵头建立“一站式、全天候、零时差”服务体系,率先设立文化审批受理的延伸服务窗口,集中受理自贸区内中外文化企业的资质审批、艺术品内容审批和演出内容审批等专项业务。上海检验检疫局制定自贸区进出境文化艺术品检验检疫管理办法,联合海关开展“集中报检、集中查验、集中监管”一站式便捷服务,保障国际艺术品通关便捷,促进上海艺术品交易和会展业发展。自贸区管委会增设综合管理机构,统一承担专利、商标、版权的行政管理和文化执法工作。  3、加快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建设。加快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建设作为自贸区建设试点任务之一,是推动自贸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自贸区成立以来,截至2014年底,基地吸引新增入驻企业144家,新增注册资本51.48亿人民币,累计入驻文化企业已达300余家,文化贸易规模超过百亿。基地入驻企业涵盖演艺、娱乐、影视、动漫游戏、图书出版、印刷、拍卖、贸易、艺术品经营等文化产业各领域,吸引亚洲联创、微软、太田游艺、索尼、佳士得拍卖、倪德伦演艺等一批国际文化龙头企业在自贸区注册设立子公司或合资公司。基地推进艺术品保税仓库暨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建设,以保税方式储存了2000余件艺术品,受习近平总书记等多位中央领导肯定,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二期项目正加紧建设。2014年9月28日,国家版权局“国家版权贸易基地(上海)” 在基地挂牌,作为长三角区域第一家国家级版权贸易基地,将在版权贸易投融资、质押、评估、登记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成功举办首届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文化授权交易会,为中外产品制造商、授权商、授权经营商、授权代理机构提供展示、交流的商洽平台。  (二)文化产业跨界融合深度推进,合作模式不断创新  2014年,上海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结合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要求,积极推动文化与金融、科技、装备制造、教育、旅游等多领域融合发展。  1、创新文化和金融合作模式。2014年11月,在上海市文化金融合作座谈会上,正式发布《上海市关于深入推进文化与金融合作的实施意见》,从完善文化金融合作机制、拓展文化金融合作渠道和优化文化金融合作环境三方面着手,提出16项具体举措。设立文化创投风险引导基金,连续3年,每年安排1亿元,鼓励更多专业化风险投资基金和天使投资基金投资文化小微企业。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与骨干文化企业深化合作,建设银行上海分行、交通银行上海分行、工商银行上海分行分别与上海文广集团、上海报业集团、世纪出版集团、上影集团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借鉴国际先进的影视、财务管理经验,吸引海外资本和国内资本共同投建天元盛泽罗盘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在徐汇滨江举行第三届中国文化产业资本大会,聚焦艺术品金融、互联网金融等多项内容,加强金融资本与各类文化企业对接。推动上海市文化产权交易所和静安区全面合作,围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金融服务、艺术品交易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举办2014文化金融论坛。深化市区联动,在市级深化文化金融合作的基础上,徐汇区推出《徐汇区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实施意见》,设立区级文化类创投引导基金。  2、加大文化和科技融合力度。针对影视拍摄、后期制作、舞台展演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继续实施2014年全市文化科技领域融合示范工程。举办“2014上海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论坛——暨第八届上海国际数字媒体技术与产业发展论坛”,充分展示本市最新文化科技发展成果。张江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以下简称“张江示范基地”)制定出台《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发展资助办法(试行)》,进一步明晰扶持方向。经过第三轮扩区,张江示范基地已形成一区二十二园发展态势,网络动漫、网络视听、数字出版等文化科技领域集聚特征明显。文化科技企业发展迅速,2014年6月,游族网络正式登陆资本市场,成为国内A股主板第一游戏股;零动数码、安畅网络、明波通信等文化科技企业实现新三板上市;上海证大喜马拉雅网络科技、三鑫科技、互加文化传播(沪江网)、幻维数码、复旦上科、张江超艺、聚力传媒等文化科技企业继续在细分市场表现出强大竞争力。   3、探索推动文化与装备制造业融合。2014年10月,举行首届国际高科技文化装备产业发展论坛暨高科技文化装备产业联盟启动仪式。在浦东筹建国内首个国际高科技文化装备产业基地,打造集文化装备技术研发和集成创新、标准认定和应用示范、投资交易和展示推广于一体的文化装备产业高地,项目一期上海国际高科技文化装备应用示范中心正加紧筹  建。百视通、三鑫科技、复旦上科、恒润科技等文化装备制造企业在机械、光电子、电气、影像、异形硬件装备等方面实现技术创新,形成可广泛用于影视摄制放映、广告会展、智能家居等领域的文化装备解决方案。  4、形成文化和相关领域融合多点突破。文化与教育融合方面,2014年9月,上海大学与温哥华电影学院合作开办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以影视后期制作为核心,大力推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艺术创作。在虹口区政府、世纪出版集团、大学出版社共同推进教材、教辅数字化的基础上,市文创办、市新闻出版局、市教委联合召开电子书包项目总结会议,启动文教结合——优秀教材数字化开发和应用(一期)工程。同济大学和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美术馆、浙江省广电集团共建“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文化与旅游融合方面,充分发挥上海丰富文化资源优势,大力推进艺术旅游、节庆旅游、博物馆旅游、会展旅游、园区旅游,着力将上海国际电影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等文化活动办成文化旅游品牌活动。2014年,第1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观众人次近30万,第十八届上海艺术博览会吸引观众约为5万人次,第十届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主展馆现场人次逾22.3万,各类文化节庆活动覆盖面和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文化与商业融合方面,2014年3月,民间机构积极探索文化商业盈利新模式,在K11购物中心主办莫奈特展,成为国内首次选址商场而非美术馆、博物馆的重量级艺术展,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观展人数达40万,带动商场营业额增长20%。加快上海月星环球港建设,围绕集“商业、旅游、文化”三大功能于一体商业综合体的项目定位,着力打造文商融合示范样板。  (三)以改革为动力,促进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发展  2014年,上海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推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发展,促进国有文化传媒集团改革创新、融合发展。  1、大力推动电影产业发展。2014年10月,制定出台《关于促进上海电影发展的若干政策》,整合现有扶持政策,每年安排逾2亿元资金,支持上海电影全产业链发展。设立上海影视摄制服务机构,截至12月中旬,受理影视协调、咨询类业务243件,并实现受理业务全部办结,切实服务各类影视机构。成功争取麒麟影业总部落户上海,吸引光线传媒来沪发展。《中国好声音》和《快乐男声》的首部电影在上海立项。积极制定符合上海电影产业需求特点的投融资机制和服务模式,推进“影片完片担保模式”本土化探索。推动电影产业重点项目发展,提供高端影视声效服务的立鼎电影后期制作基地建成,专业培养影视后期制作人才的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正式开学,影视领域产学研用多项功能综合集聚的闸北环上大国际影视产业园区开工建设,拥有4800座总座位数的上海最大影城—— 上海宏大影城正在抓紧施工,光线传媒“中国电影世界”主题乐园项目研究筹建。2014年,上影集团第四次获评“全国文化企业30强”,蝉联“2013-2014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与复星集团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旗下上海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工作正稳步推进。上海新文化传媒集团、河马动画、开圣影视等具有核心影视后期制作技术的民营企业稳步发展。  2、积极打造新型媒体集团。2014年,上海进一步深化文化国资的改革重组,推动上海文广集团深化市场化改革与加快互联网化转型。3月,原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与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全面整合,正式组建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与上海广播电视台一体化运作。11月,旗下百视通、东方明珠实施重大资产重组,注入东方购物、尚世影业、五岸传播和文广互动等优质资产,同时定向增发募集资金,引进优质战略投资者,从而构建完整产业链布局,打造统一、高效的产业和资本平台,加大对互联网渠道和平台的投资,加快推动互联网化转型,成为国内首家市值超千亿级的新型文化传媒上市企业,跻身全球传媒娱乐行业上市公司前15强。  3、推动建设新型主流媒体。上海积极整合传统媒体资源,推动上海报业集团与新媒体深度融合。2014年,数字收费阅读产品“上海观察”、专注时政与思想的媒体平台“澎湃新闻”、商业和财经资讯平台“界面新闻”先后上线,获得了较高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其中,由上海报业集团控股“界面新闻”实现海通证券、国泰君安、弘毅投资、小米科技、奇虎360等多元资本联合投资,总投资额5亿美金。上海报业集团继续深化与互联网巨头合作,与腾讯合资打造大申网,深耕本地市场,提供本地化生活服务;与百度合作运营“百度新闻上海频道”,开创本地运营网站的新模式。  (四)以重点地区和重大项目为引领,完善产业空间布局上海主动对接国家文化产业战略布局,依托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和一批市级重大项目,结合城市空间发展规划和文化产业重点区域,不断完善城市文化产业空间格局。  1、有序推进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项目建设。立足国家文化战略,上海大力推进“部市合作” ,以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项目建设为抓手,有序推进国家级产业基地发展。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发展势头良好,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2014年产值预计达到300亿元,同比增长20%,企业总数480家,新增数字出版企业72家。基地内年产值1亿元以上企业达到21家,涵盖数字出版内容创作、数字出版技术研发、数字出版投放送、数字出版终端开发等上下游产业领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虹口园区)截至2014年9月,入驻纳税企业达到298家。国家绿色创意印刷示范园区绿色创意印刷产业集群保持平稳增长,24家规模以上企业2014年1-5月份实现产值12.45亿元,同比增长6.2%。上海艾录纸包装实现产值9170万元,同比增长31.2%;生产印刷器材的宝士嘉实现产值1.35亿元,同比增长37.9%。中国(上海)网络视听产业基地完成主体建筑建设,推动网络视听企业迁入,已引进120多家企业,注册资本总计内资约7亿元人民币,外资约1.6亿美元,其中70%以上为从事网络视频、影视动漫、网络游戏、技术研发、信息服务等新兴文化企业,包括土豆网、爱上电视传媒(央视国际与百视通的合资公司)、TCL-IMAX合资公司等重点企业。2014年1-8月,基地内注册企业合计实现税收约1.53亿元,同比增长约73%。中国微电影网络剧双创中心入驻网络视听产业基地,带动优酷土豆集团移入其核心业务,打造包括自制、PGC、UGC在内的互联网时代文化娱乐系统。国家音乐产业基地集聚索尼音乐、新汇集团、新索音乐、国家文化贸易语言服务基地、上海新汇原创文化科技有限公司、2Muse网络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上海音像制作行业协会等一批知名机构,创作生产了一大批原创音乐作品和产品,截至2014年底,入住企业24家,入住率已达100%。上海大剧院与美国费城交响乐团合作举办首次全球网络直播“雅尼克?涅杰瑟贡与费城交响乐团音乐会”,由国家音乐产业基地云播客网络演出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技术支撑。  2、加快推进市级重大项目建设。继续推进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徐汇滨江、虹桥商务区、世博区域等重点区域的文化项目建设,不断优化国际文化大都市产业功能布局。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迪士尼乐园项目建设稳步推进,主题乐园基础设施及六大片区、酒店、餐饮零售娱乐区等均已开工并续建,六大片区土建2014年年底全面完成,乐园城堡、主题园区等雏形基本呈现,主题化饰面开始施工,两个主题化酒店室内装修基本完成,“迪士尼小镇”完成建筑施工,相关配套保障项目也抓紧落实。徐汇滨江“西岸传媒港”的旗舰型项目“梦中心”2014年3月正式启动并首次发布总体规划,将打造成为一个融合剧场区、全球最大的IMAX电影院、艺术展览和时尚餐饮娱乐的崭新的文化地标和人才集聚区,“东方梦工厂”8月正式落户徐汇滨江。目前,龙美术馆(西岸馆)已正式开馆,西岸艺术品保税仓库进入试运营。世博前滩地区新建上海最大的国际影城——上海宏大电影城,由北京时代经典院线公司和荷兰影院影展公司CineGrandBV共同建设,提供包括电子游戏竞技、足球赛事直播、小型演唱会等在内的全方位娱乐活动。虹桥商务区国家会展中心(上海)项目作为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会展综合体项目,2014年10月已投入试运营,吸引一大批规模大、影响广、辐射强的国内外优质会展项目。北外滩地区的“渔人码头”一期项目,总投资达20 亿元,包括连接规划中上海轨道交通18号线的三层地下室、五星级宾馆以及渔码头博物馆等2014年底全面完成。原十七棉纺厂已改造为上海国际时尚中心,是上海乃至全国设施最完备、配套最齐全的专业秀场,也是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上海时装周主场。陆家嘴金融区重点文化项目按规划稳步实施,民生码头仓库改造项目的部分建筑在年底完工。投资总资金计划为人民币4亿元的翡翠滨江艺术包括翡翠滨江艺术中心、公共雕塑公园、万国博览大道等,年底向公众开放。环上大地区根据上海市委市政府战略部署,编制形成《环上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打造成为以全球化电影后期制作为核心的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地,占地约6.42平方公里,包括老厂房26幢,已改建完成并投入运营的产业园区10个。   (五)深化落实文化产业发展政策,逐步优化市场发展环境  为提高上海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上海制定并执行系列产业政策,旨在加快推进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提升园区发展质量能级;推进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鼓励和支持产业创新项目。  1、落实产业园区融合发展任务部署。为规范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实现资源优化配置,2014年9月研究制定《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管理办法(试行)》,对原50家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和87家创意产业集聚区进行整合,在原有园区评定基础上提出最新标准,规范园区建设和管理,全年分两批次,评定授牌106家“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园”。目前,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出现了产业门类集聚、功能定位明晰、部市合作共建的产业基地式园区,也出现了注重与科技、创意、贸易、金融、旅游等跨界融合的园区,全市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朝着规模化和主题化方向发展,呈现出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特征。其中,德必园区管理全国25个文化产业园区,服务近10000家企业,并集合了多家知名小贷公司、商业银行、天使投资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等,其金融服务贯穿于文化企业生命周期全过程,为企业积累大数据信息;谈家28通过将自有房产产权作为抵押担保,获得银行授信,为园区内轻资产文化企业贷款提供担保服务,打通了债权融资与股权融资的渠道;中国?梦谷通过打造最适合现代电子商务发展的生态产业链,建立了包含“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一体化的服务运营模式。此外,“M50”、“尚街LOFT”、“越界”等园区品牌在行业中的影响不断增大,具备鲜明特色的产业园区也不断涌现,如卓维700以陶瓷文化为特色,南上海艺术创意产业园以“汉光瓷”为核心。  2、继续执行文化产业扶持政策。2014年修订完成《上海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财政扶持资金实施办法》,从原来扶持公共服务平台创新转变为扶持公共服务平台和产业创新项目共举。264个项目获得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扶持资金2.9亿元,市区两级扶持资金总量为4.1亿元,撬动社会资金投入21亿元。其中,针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更加突出,民营企  业的项目占全部项目总数的68%,扶持金额占总扶持资金的62%。2014年上海文化“走出去”专项扶持资金扶持32个文化交流与贸易项目,共计482万元。此外,更加注重对互联网企业的扶持,以专项资金撬动,确定13个新媒体项目获得资助,资助金额为4700万元。通过落实产业扶持政策,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一批功能性定位明确的服务平台应运而生。其中,上海文化贸易语言服务基地作为国内首个全方位专业语言服务平台,为国内外企业、机构和个人提供高端语言服务和专业服务培训,推进中国语言服务市场接轨国际标准。音乐制作公共服务平台为满足全球音乐产业间的相互交流,以优质的服务吸引来自全球的“音乐海漂” ,2014年全力打造一座国内最先进、世界领先的录音棚,配套建设数个小型录音棚以应对不同的录音制作需要,并将与英国合作提供国际化的专业服务。文化产业创新项目不断涌现,喜马拉雅FM联手BroadLink推出电鳗便携式Wi-Fi音响,首次接入了喜马拉雅FM的海量音频库;PPTV聚力构建了一套大规模的视频云上传存储及分发系统;青橙推动中国首家O2O体验店落户上海,打通了线上线下互动销售体系;疯狂锁屏软件只要用户点亮手机屏幕即 能获取商家广告信息和相应奖励,通过支付宝提现、黄金兑换等多种形式变现;云蚁科技的“小蚁智能摄像机”实现智能家居可视化;沪江网加快建设“沪江移动学 习生态圈”。  (六)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提升国际影响力  2014年,上海共有35家文化企业和12个项目被商务部、中宣部等国家六部委认定为2013-2014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为进一步优化对外文化贸易发展环境,上海制定出台《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本市对外文化贸易的实施意见》(沪府发[2014]71号)和上海文化出口重点企业认定标准,通过创新国际合作模式、拓展国际贸易渠道、搭建文化贸易平台,积极鼓励本市文化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  1、不断创新国际合作模式。26集上海原创动画片《泡泡美人鱼》由欧洲最大的电视代理公司德国国家电视台国际公司(ZDF)全球销售总代理,仅欧洲、北美等地区的预售金额就超过了1000万欧元,并被美剧《纸牌屋》的制作和播出平台Netflix公司收购了两年的播放授权。《泡泡美人鱼》实现了中国原创动画作品由国际团队创作、制作到国际销售的产业创新模式。《中国好歌曲》成为中国首档输出海外的原创才艺模式节目,英国国际传媒集团从中国灿星制作引进《中国好歌曲》,负责其国际发行权和英国播出权。2014年7月,格莱美合作项目落户上海,中国音乐家协会与美国国家录音与科学学会达成格莱美相关项目在上海实施的合作协议,取得格莱美音乐及录音行业标准体系授权、格莱美教育项目授 权、格莱美大型活动授权,拥有每年向提名中国候选人和作品参评格莱美奖的官方渠道。11月,华特迪士尼(上海)有限公司与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在拓展双方战略合作关系上达成一致,未来合作领域覆盖电视创意开发、电影联合制作、内容发行和营销合作。  2、积极开拓多样化国际贸易渠道。上海积极为外向型文化企业开拓面向海外市场的主流贸易渠道,组织国内文化企业参加海外各种高端文化专业交易展会,推动一批中国文化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走出去”。2014年,组织文化企业参加了法兰克福书展、洛杉矶艺术展、芝加哥艺术展、第十二届香港国际授权展、美国演艺出品人年会、中韩文化产业交流会、第十八届香港国际影视展、西班牙巴塞罗那国际漫画节等展会活动,作为主宾城市组织参加了巴黎书展。加强部市合作共同推动文化“走出去”,与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开展年度合作,以“海派文化”为重点,共同策划在柏林举办“2014德国·中国上海文化节” 。推动和支持本市文艺院团与国际知名演出经纪公司合作,在春节期间赴欧美进行商业巡演,上海交响乐团105人赴德国、荷兰巡演7场,上海杂技团《十二生肖》赴法国、比利时巡演80场,均获得巨大成功。2014年,在洛杉矶和温哥华举办中国上海电视周活动,集中展播外语频道制作的《中国面临的挑战1》、《城市节拍》等优秀节目,为本土节目走出去搭建平台。推动星尚频道《乐活好正点》节目在日本、新加坡主流媒体播放,经典音乐频率与芝加哥WFMT广播网络合作,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外滩》成功销往海外,以34种语言在166个国家播出。  3、大力发展文化贸易平台。上海积极支持面向海外市场的专业化文化贸易平台建设,一批功能明确、市场化运作的文化贸易平台应运而生,有效提升全市文化贸易的质量和规模。数字媒体版权交易平台“秒鸽传媒交易网”依托遍及港澳台、东南亚、北美、欧洲、非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版权交易网络,致力于为版权方和版权使用机构搭建国际交易桥梁,2014年3月,成功吸引Stockfootage、GettyImages、Shutterstock等38家美国专业视音频和图片公司联合入驻,为平台版权仓库增加了1600多万条版权产品。中华游戏海外输出平台采用成立海外子公司或授权海外运营模式,建立了网页游戏和移动游戏的海外推广平台,为企业自身和中小企业的游戏产品提供了专业化海外推广运营服务。上海动漫游戏服务外包与出口服务平台已与17家海外运营商建立了不低于5年的合作运营,并为28款出口到欧洲、美洲、亚洲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游戏提供专业化服务。  三、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展望  展望2015年,上海文化产业发展迎来新的机遇期。自贸区文化市场开放政策有望扩大试点,国有资产监管体制逐步完善,政策导向将为各类文化市场主体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围绕重点文化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文化产业功能布局将更加显现。  2015年,上海文化产业要全面完成“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的任务部署。一是要立足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目标,提升文化产业发展能级,夯实全市支柱性产业地位。二是充分把握自贸区建设机遇,深化制度创新和服务创新,积极争取文化市场开放政策进一步突破,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模式和管理理念,促进全市文化产业能级提升。三是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国有文化企业转型升级,引入社会资本,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四是注重在新兴领域培育具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创意科技企业、中小文化创意企业,重视培育民间文化创新机构、文化创意工作室和个体文化创意创业人才。五是推动更深层次的文化跨界融合,利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契机,加深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依托文化金融政策优势,促进文化企业和金融机构有效对接。六是加快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建设,争取更多国家级项目落户上海。七是整合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资源,推动园区专业化、特色化、功能化发展,推广先进营运经验。八是积极推进市级重大文化项目建设,完善文化产业空间布局,提升市级重大文化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九是继续推进文化人才建设,培育文化领军人才,引进更多国际文化人才、高端文化人才和原创文化人才,营造宽松的适宜海漂人群生存发展的文化环境。(来源:东方文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