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0.38 KB
- 2022-05-16 15:22:56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第七章群体行为与管理
第一节群体的概念与特征一.群体的定义1.定义所谓群体,是指为了到达某种特定的共同目标,由假设干人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人群组合体。是个体有条件的特殊组合。
2.根本特征〔1〕有共同目标、利益;〔2〕结构稳定;〔3〕有心里共识、有交流;〔4〕有共同行为标准。
活动相互作用感情心理学家霍曼斯认为:任何一个群体中,都存在着相互联系的三个组成要素:
二.群体的特征1.群体成员的心理特征〔1〕归属感;〔2〕认同感;〔3〕角色感;〔4〕力量感2.群体成员的行为特征〔1〕顾虑倾向;〔2〕服从倾向;〔3〕助长倾向;
社会助长作用的经典实验最早用科学方法揭示社会助长作用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特里普利特〔Triplett〕。他在1897年的研究中发现,别人在场或在群体中活动会促进人们的行为效率。他让被试在三种情况下骑车完成25英里的路程:第一种情况,单独骑行;第二种情况,让一个人跑步伴同;第三种情况,与其他人竞赛。结果发现,单独骑行平均时速为24英里,有人伴跑时速为31英里,竞争情境时速32.5英里。助长倾向
三.群体的作用1.力量的凝聚作用受到外部的非正常压力时,凝聚力更容易激发。张瑞敏说:“要让员工心里有公司,公司就必须时时惦记着员工;要让员工爱公司,公司首先要爱员工“
2.心理需求满足作用——需求理论3.沟通作用——资料、情报、信息4.鼓励作用
第二节组织中群体的类型及其行为一.组织中群体的类型
群体正式群体命令型群体任务型群体利益型群体友谊型群体图7—1群体的基本类型非正式群体
1.正式群体有明确的组织方式和任务目标、有章程的群体(1)命令型群体
〔2〕任务型群体
2.非正式群体〔1〕利益型群体;为共同的利益走到一起〔2〕友谊型群体;因有共同的爱好或是兴趣相投,或有其他共同的特点而结合在一起。
影响非正式群体的形成的几个方面:1.共同的兴趣爱好2.相似的价值观3.类似的经历和社会背景4.相似的性格脾气
非正式群体的几个主要特征:1.自然发生2.较强的凝聚力3.独特的群体标准4.自然形成的领导人物5.信息沟通灵敏6.强烈的群体意识7.效率较高
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1.满足成员多方面的心里需求2.成员间可以交流感情与思想3.信息沟通的渠道4.实现组织目标
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1.容易产生抵抗情绪2.容易滋生自由主义3.容易传播谣言和小道消息
处理政治群体成员和非正式群体成员的关系:1.支持和保护积极性的非正式群体摄影协会、科研小组、球队2.发挥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实现组织目标3.改造消极型非正式群体4.关注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
二.团队1.团队的概念2.团队与群体的差异
3.团队的类型〔1〕问题解决团队;〔2〕跨职能团队;〔3〕自我管理团队
〔1〕问题解决型团队。同一部门的5-12人组成,定期讨论提高产品质量、生产率等问题,只有建议权。如,质量圈。〔2〕自我管理型团队。是与传统的工作群体相对的一种群体形式。10-15人组成,承担以前自己的上司的责任,如,工作任务分配、控制工作节奏、绩效评估。优势: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缺点:缺勤率和流动率偏高
〔3〕跨职能团队。同一等级,不同部门的员工组成,为完成一项特定的任务。常用于新产品开发中。优点:资源互补,激发新观点,集体竞争。缺点:在成员之间建立信任、合作需要时间。
4.团队的建设〔1〕是否使用团队应具备的条件;〔2〕团队建设的四个阶段:准备工作、创造条件、形成团队、提供持续支持;
5.团队的有效性〔1〕四个构成要素:绩效;成员满意度、团队学习、外人的满意度;〔2〕四个决定因素:内部团队过程;边界管理;组织文化;奖励;
高效团队的特征表现:1.高效团队的内部结构特征〔1〕有共同愿望、共同目标与有效的执行策略〔2〕有高素质的成员〔3〕有高效的领导能力〔4〕享受权利与承担义务〔5〕具有高效沟通的水准
高效团队的特征表现:2.高效团队的外部环境特征〔1〕赋予责任与权力〔2〕实行鼓励与约束机制〔3〕给予指导与支持〔4〕保持与外界的融洽关系
高效团队的特征表现:3.高效团队的文化特征〔1〕团队精神〔2〕活力热忱〔3〕不断进取
团队管理对策〔1〕团队成员多样化;〔2〕保持最正确规模;〔3〕选拔适宜的团队成员;〔4〕对团队成员不断进行培训;〔5〕明确目标〔6〕个人利益与团队的利益相连〔7〕测量绩效〔8〕积极鼓励参与〔9〕沟通〔10〕制定清晰的行为规那么
第三节群体行为与群体结构一.个人参加群体的动机〔1〕平安需要;〔2〕地位需要;〔3〕自尊需要〔4〕感情需要〔5〕权利需要〔6〕实现目标的需要
二.群体开展的阶段〔1〕形成阶段;〔2〕震荡阶段;〔3〕标准化阶段;〔4〕执行任务阶段;〔5〕终止阶段;
三.影响群体有效性的因素〔1〕群体规模;〔2〕成员的构成:任务型角色、关系型角色、自我中心型角色;〔3〕群体标准;〔4〕群体目标;〔5〕凝聚力;〔6〕地位〔7〕外部环境;〔8〕群体结构:年龄、专业、知识、职称、智力、性格
图7—3群体规模与单位生产力的关系〔1〕群体规模
〔2〕成员的构成自我中心角色阻碍者寻求认可者支配者逃避者关系角色鼓励者协调者折衷者追随者任务角色建议者信息加工者总结者评价者群体绩效消极作用积极作用积极作用群体角色种类
群体结构〔P122-123〕年龄专业知识职称智力性格
群体压力★“顺从〞或“从众〞——由压力而产生的,违背自己的意愿而按多数人的意见行动一件很严重的事情,群体成员纷纷息事宁人、不动声色,你也会感到不必小题大做一件缺乏挂齿的区区小事,群体成员纷纷奔波相告、推波助澜,你会感到严重起来
由于群体标准的影响,当个体行为与群体发生矛盾时,就会感受到来自群体的“压力〞,迫使人们产生顺从群体的行为。所谓压力,来自四个方面:理智的压力舆论的压力感情的压力暴力的压力
从众行为的经典实验美国心理学家阿什所做的线段实验。他将七八个被试编成一组,这里只有一个真正的不知情的被试,其他人都是虚假被试,虚假被试会按照主试事先的安排做出行为表现。被试的任务是判断一张卡片上的一条线段与另一张卡片上三条线段中的哪一条一样长。在正常情况下,人们都很容易判断出来。如下图,X=B。但是当虚假被试故意做出一致的错误判断时,真实被试中有37%的人放弃自己的正确判断而顺从群体的错误判断。XABC图6—4阿什从众实验卡片
在现实中,社会从众行为往往会发生表里不一的情况。根据外表与内心从众与不从众的情况,会有以下四种组合:(1)外表从众,内心接纳。这就是所谓"表里如一"、"口服心服"。(2)外表从众,内心拒绝。这就是所谓"表里不一"、"口服心不服"。(3)外表不从,内心接纳。“口不服心服〞。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个体由于其身份和地位而存在顾忌,尽管从内心里同意某一群体的想法和行为,但不公开表现其内心的真实状态。譬如,某垂层管理人员内心同情其下属员工的要求,而上级领导却不同意,在上级主管会议上他就不公开表示从众和支持,可是内心却认为员工的要求是合理的。(4)外表不从,内心拒绝。“口不服心不服〞。这也是"表里如一"、个体选择了不向群体妥协的心理状态。坚持原那么、个性鲜明而直爽的人往往会采取这种态度。
〔1〕群体压力对从众行为的影响,涉及的阶段:合理辩白阶段劝解说服阶段攻击阶段心理上的隔离阶段
四.群体压力与从众行为〔1〕导致从众行为的群体原因:群体的规模群体的凝聚力群体的领导者群体的人际关系群体中他人的反从众
四.群体压力与从众行为〔2〕导致从众行为的个体原因:性别因素:女性容易从众性格因素年龄因素自信心智力因素地位因素
四.群体压力与从众行为〔3〕从众行为的意义:积极方面:整合群体的行为;改变不良行为;消极方面:扼杀创造性导致决策失误
第四节群体凝聚力与群体绩效一.群体凝聚力的涵义及其特征〔1〕涵义: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即群体使成员在群体内积极活动和拒绝离开群体的吸引力。〔2〕特征A.关系融洽B.归属感C.责任感强
二.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1〕群体的领导方式〔2〕外部因素的影响〔3〕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4〕班组的组合〔5〕与外界隔离〔6〕群体的绩效〔7〕群体成员的相似性〔8〕群体目标达成的程度〔9〕群体成员的性别构成〔10〕群体成员在一起的时间
三.群体凝聚力的作用〔1〕提高群体成员的工作满意度〔2〕有助于群体和个人的成长和开展〔3〕有助于群体成员的沟通〔4〕正确的凝聚力引导提高群体的生产率P128
四.群体中的士气1.士气是一个群体精神面貌的直接表现,与到达群体目标有明显的关系。2.士气高昂的群体的特点〔1〕群体内部的凝聚力是根底〔2〕群体内没有小群体,且没有敌对的倾向〔3〕群体既适应外部变化,又能处理内部的冲突〔4〕成员有认同感、归属感、满意感〔5〕成员明确了解、认同群体目标〔6〕对领导者持积极态度〔7〕乐于遵守群体的标准〔8〕积极维护群体的存在〔9〕成员行为一致
提高士气P130整合群体目标让成员志趣相投智能互补合理报酬创造良好的心理气氛倡导民主的领导作风
五.群体中的合作与竞争
1.群体合作合作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或群体,为到达一个共同的目的而齐心协力、相互配合的一种行为方式。建立合作的条件〔1〕具有共同目标、利益、兴趣〔2〕具备一定物质技术根底
群体合作的形式〔1〕内部合作〔2〕外部合作影响合作的因素组织因素对合作的影响〔1〕工作性质〔2〕信息交流〔3〕奖励制度〔4〕领导的能力个人素质、自然因素对合作的影响
群体的竞争〔1〕竞争有一个共同争夺的目标〔2〕竞争有可较量的对手〔3〕有胜有负
竞争的作用〔1〕针对积极性、创造性〔2〕技术创新〔3〕群体凝聚力〔4〕强化群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