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8 KB
- 2023-01-16 11:37:19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五年级数学学科下册统计与概率课类《单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设计者:崔铜霞教材分析《单式折线统计图》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104——105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第一课时内容。本课内容是由原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改编到现在位置的,并与复式折线统计图整合在一起进行教学。这样的编排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具有针对性和统一性,能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本课例1教学单式折线统计图。教材以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为题材,给出了近7年此项大赛参赛队伍的数据,并用条形统计图呈现出来。一方面,通过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激发学生参加科普活动的兴趣;另一方面,回顾条形统计图能直观看到数据的多少的特点,初步感悟数据的变化情况,为引出折线统计图提供途径。引出折线统计图后通过两个问题(1.你发现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2.参赛队伍的数量有什么变化?你有什么感想?)启发学生思考。在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对比中了解两者各自的特点(从数据的呈现方式上来说:条形统计图是用直条表示数据,折线统计图是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的位置,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从作用上来说:从条形统计图中可以直观地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继而,结合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参赛队伍数量呈上升趋势,可以对今后的数据进行预测。从而,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实用性和它的优势。绘制折线统计图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以“做一做”的形式出现,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分析陈东和自己的身高统计图,进一步感受折线统计图能清楚的看到数据的变化趋势和特点,并为接下来
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埋下伏笔。本课选取以贴近学生生活、反映社会发展的,“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数量的变化”、以及“儿童的身高情况变化”等为素材,让学生体会到统计与我们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并突出了使用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以及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优势。教材内容注重新旧知识间的衔接和对比,通过统计表、条形统计图的回顾,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知识迁移的方式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对比中感悟中认识折线统计图反映的现实意义,折线统计图的特征与适用范围。学会根据数据的变化合理的进行预测,进而增强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课标解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进一步认识到数据中蕴涵着信息,发展数据分析观念”。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认识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且有效地表示数据”“能从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结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段目标和课标内容,我认为在本课教学中要首先做到,选取丰富的生活素材,在学习中体会统计的价值,扩大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范围,加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同时使学生真切认识体会到统计知识的作用;其次,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在独立思考与交流互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悟数据的变化带来的启示,学会根据数据的变化合理地进行预测,提高数据分析能力。学情分析在本单元学习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单式和复式)和条形统计图(单式和复式)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表、条形统计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五年级学生已经对日常生活和社会问题有了一定的
认识,对统计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并能根据统计表、条形统计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本课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学生比较易于接受。教材通过回顾、观察、对比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感悟各自的特点,同时,让学生根据参赛队伍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谈自己的感想。在此基础上,利用知识的迁移认识折线统计图,帮助学生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特点和思想,根据折线的变化、特点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更好地了解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有效构建数据分析观念。教学目标1.通过与条形统计图的比较,用已有的统计经验迁移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及其特征。能根据提供的数据,在方格图中有条理的绘制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2.读懂单式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数据信息和变化规律,能对图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并能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3.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感知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认识单式折现统计图及其特征和优势。教学难点能从但是折线图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学活动活动步骤活动目标学习活动指导活动信息技术引用教学评价活动一:1.通过与1.学生观察数据回答问1.谈话介入:同学们喜欢机器人吗?参加1.课件出示教1.教师予以学
创设情境、揭题导新(约6分钟)条形统计图的比较,用已有的统计经验迁移初识单式折线统计图。题。2.学生复习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特点,阐述用统计图表描述数据的好处。3.学生回答问题并照着屏幕用手比划折线图4.明确学习内容。过机器人大赛吗?没有也没关系,以后会有机会的(简单介绍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情况)。这里是2006——2012年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的统计情况。1.复习导入问1:像老师这样整理数据的方法好吗?你想怎样整理这些数据?问2:你能说说用统计表或条形图来呈现数据有什么好处吗?问3:观察统计图表你能获取哪些数学信息?2.揭示课题问:刚才有同学说到,从这幅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在2009年到2012年这段时间里,参赛的队伍数量是不断增加的,你同意吗?材第104页情境图;课件出示数据2006年:426支;2007年:394支;2008年:468支;2009年:454支;2010年:489支;2011年:499支;2012年:519支。2.课件出示出示课本104页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生获得的数学信息以及观察的角度方法予以肯定。2.学生回顾数据的理过程和统计表和统计图的特点,阐述用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好处,学生汇报互相评
追问:你是从哪看出来的?如果我挡住条形统计图的一部分,你还能看出这一情况吗?谈话:我们一起来用手比划比画一下这七年参赛队伍数量的变化情况。大家比画出来的路线是怎样的?老师用课件来画一画,请仔细观察屏幕。见过这样的统计图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折线统计图”3.课件演示折线统计图4.板书课题价。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感悟各自特点。同时,引导学生根据参赛队伍的增减变化情况谈自己感想。继而,用手势呈现数量的变化情况,为折线统计图的形成与学习作好铺垫。活动二:观察分析、认识特征2.读懂单式折线统计图所反1.学生对比观察后回答。相同点:都有横轴、纵轴和标题。横轴、纵轴包1、比较分析、观察两者的相同点谈话:仔细观察两幅统计图,找一找它们的相同点。2.深入讨论、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1.课件出示2006年到2012年中国青少年机器人1、交流式评价:通过师生、生生对话交流,在交流中对学生进行评价。
(约12分钟)映的数据信息和变化规律,能对图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并能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含的统计项目、统计数据和单位名称都一样。2.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讨论:折线统计图相比条形统计图有哪些优势。4.独立总结: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问1: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用什么来表示数量的?问2:折线统计图上有什么?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问3:从折线的变化情况你又能发现些什么?3.变化发展趋势的分析问4:参赛队伍的数量有什么变化?你有何感想?问5:尽管从折现的变化情况来看,2007年参赛队伍数量有所下降,但总体来说,从2006年到2007年,参赛队伍的数量是呈上升趋势的。现在请你预测一下,2013年参赛队伍可能会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4.引导学生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大赛参赛队伍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2.表现性评价:通过小组讨论表现、学生回答问题情况,适当对学生进行点拨。
设计意图通过与条形统计的对比,引导学生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帮助学生自己去认识,读懂这线统计图,学生在对比、观察、分析、发现中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体会折线统计图的作用。活动三:拓展延伸、强化认知(约10分钟)3.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感知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举例学生读图回答从图中读懂了什么、虚线表示的意思。3.学生比较后回答问题并简要说明理由1.生活中,你看到过这样的折线统计图吗?如果你是医生你会说什么?怎么看出来的?3.折线统计图很有用,能告诉我们很多信息,是不是哪都能用?下列两组数据选用什么统计图来刻画比较合适呢?1.课件展示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2课件出示小薇一次生病住院期间的提问记录折线图3.课件出示两幅身高统计表选择性反应评价:运用检测样题检测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在举例、读图、比较分析中,感悟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能读懂折线统计图,会对统计图中的数据变化情况进行分析;通过“6名同学身高情况统计表”和“陈东0——10岁身高情况统计表”这组对比练习,使学生在讨论中明白:统计图更大程度中只存在合适与不合适之分,并不存在对错之分。活动四:动手绘制、阅读思考(约10分钟)1.能根据提供的数据,在方格图中有条理的绘制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1.学生思考问答后独立在方格纸上绘制折线统计图,教师巡视指导,反馈交流,纠正问题。2.看图回答问题。绘制折线统计图谈话:想象一下陈东同学的身高情况画成折线统计图后大概是怎样的。问:想一想,画折线图是,先画什么?再画什么?要注意什么?2.阅读思考:从画好的折线图中找一找,填一填。1.实物展台,展示学生作品。2.课件出示评价问题1.陈东从()岁到()时长的最快,长了()厘米。2.陈东身高115厘米时是()岁。3.陈东3岁时的身高可能是()cm。你是怎么想的?4.陈东会一直这样长下去吗?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折线统计图画法及注意事项,同时能在利用折线统计图预测时,既要考虑图的趋势,也要考虑生活实际。使学生明白只有把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学习数学才更有价值。
活动五:课堂回顾、布置作业(约2分钟)概括总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悟基本的统计思想。1.学生谈个人收获。2.学生课后独立完成练习1.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今天的学习过程,你获得了哪些知识和方法?2.布置作业课本105页做一做;练习二十六1——3题。1生生间互相补充,教师予以肯定与总结。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总结帮助学生总结重点,加深理解本课的内容,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和技能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板书设计折线统计图数量的发展趋势描不仅能够通过点的高低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通过线的起伏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