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00 KB
- 2022-05-14 15:02:40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摘要: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了供应链管理要素对物流绩效的影响,结果表论文格式明,大部分的管理要素与物流绩效改进之间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依据相互之间的关系对物流绩效管理,笔者提出了相关建议。关键词:供应链管理要素物流绩效相关性RelationshipsofWorkImprovementProgramExperienceandLogisticsQualityManagementFactors.TransportationJournal,1999.TheEmpiricalResearchabouttheEffectofSupplyChainManagementComponentshttp://www.51lunwen.com/supplychain/ontheLogisticPerformanceAbstract:Thisarticledoestheempiricalresearchtoexamine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SCMmanagementcomponentsandthelogisticperformance.Theresultsshowthatthereisthepositivestrongrelationshipbetweenthem.Basingontherelationship,wegivesomeimplicationsforthelogisticsperformancemanagementsystem.Keywords:SupplychainmanagementcomponentsLogisticperformanceRelationship。AnalysisontheConstructionofInternalGovernanceMechanismofAccountingFirmsAbsrtact:ThepublishmentandimplementofnewauditstandardswillboosttheinternationalconvergenceofChineseauditstandards.So,It’sneedtoperfecttheinternalgovernancemechanismofaccountingfirms,andpoobeawayofinternalgovernancethatsuitabletoChinesesituationandinternationalconvergence,whichhaspositivemeaningsforthedevelopmentofaccountingfirmsKeywords:NewstandardsAccountingfirmsGovernanceInnovationDevelopment一、引言自Miller、Rayburn、LeKashman和Stolle、Flaks、Lewis等,在1969年首次提出最高管理层对流通成本(Distributioncost)的计量应给予与生产成本、市场成本计量同等关注以来,有关物流绩效(Logisticperformance)的研究逐渐增加,至今已经建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并提出了物流绩效计量框架。这一框架明确了物流绩效计量指标,主要包括成本(资源)与客户服务(质量),指出物流成本与客户服务的有效结合反映了一定客户服务水平下的经济成果,包括生产供应能力、订货间隔时间以及产品、服务质量。由于物流成本与客户服务之间相互矛盾的关系,物流绩效管理的目标是实现物流成本与客户服务的均衡化管理。此后,为了更好的实现这种均衡并成功地进行物流战略管理,物流绩效计量转向非财务化,陆续提出了如TQM(整体质量管理)、TBM(以时间为基础的管理)、BPR(商业流程再设计)以及SCM(供应链管理)等概念,从分析中发现,这些概念的提出并不只是针对绩效计量这一名词的界定,而是考虑如何设计一个能够实现供应链网络结构、商业流程以及管理信息一体化的有效管理系统。如,美国物流管理委员会(CouncilofLogisticsManagement)将供应链管理定义为“所有物流活动的计划与管理,强调供应链合作各方如供应商、中介商、第三方物流公司以及客户之间的合作与协调。从本质上讲,供应链管理是实现公司内部以及公司之间供应与需求的一体化管理。”
这些研究指出,在改进客户服务的同时通过供应链管理有可能实现物流总成本的减少。Cooper等人提出供应链管理要素包括技术类要素以及管理类要素,其中技术类要素包括计划与控制方法、工作流程、组织结构、信息交流以及生产流结构等要素,管理类要素则包括管理理念、权力与领导艺术、风险与奖励制度以及文化等要素,这些要素代表着有希望成功推动流程一体化以及最终改进物流绩效的管理变量。在实践活动中,一些管理者已经接受供应链管理理论并且努力实施供应链管理,但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国际上只有少数公司真正建立了一体化供应链网络。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虽然拥有一定的成本优势,但物流管理起步较晚。有研究指出,在我国有42%的被调查对象指出,其订货周转时间一般都超过60天,89%的被调查对象指出物流成本高、订货间隔时间长(BethEnsiow&ChrisJones,2004)。正是由于许多企业忽视了管理的灵活性,至使实现的最终利益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通过我们的问卷调查发现,有87%的被调查者指出,其供应链管理系统对公司的物流绩效有着显著影响,但这些都是建立在调查对象主观理解基础之上的,并没有对供应链管理实施对公司物流绩效的影响进行具体计量,也就是对于供应链管理因素与物流绩效之间的相关性程度、不同物流绩效水平的公司在供应链管理方面是否存在差异等问题均不明确。基于这一背景,本文对以下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一是供应链管理要素与物流绩效之间的关联程度究竟如何;二是不同水平的物流绩效在供应链管理方面是否存在差异。笔者以调查问卷方式对企业供应链管理要素与物流绩效的关系作了调查,并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供应链管理要素(包括技术类管理要素和管理类管理要素)与物流绩效的相关性,并在此基础上对物流绩效管理提出建议。二、研究方法我们以书面邮件的形式向一些企业发放调查问卷,为了降低研究的复杂性并支持有限的调查以增加问卷回收率,没有对所有的供应链管理要素进行研究。调查问卷中研究变量(供应链管理要素)的选择基于早期研究中出现的频率,变量及其所属的具体项目见(表1)。由于我国企业对物流活动的计量与管理才刚刚起步,而且有些项目的量化困难,所以我们采用抽象的评估方式。在第一次的调查问卷中,要求调查对象在回答问卷的同时对这些项目的适切性及其改进提出建议,基于其反馈,我们对一些项目的语言表述以及说明做了调整,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第二、第三次的问卷调查。经过三次邮寄,回复率是10.2%,其中食品与饮料行业(52.4%)和化工、煤炭类行业(21.5%)占回复者的大多数,54%的回复者职位是部门经理。每一个供应链管理要素的统计数据与可靠性程度α系数见(表2),除两类信息交换的可靠性程度偏低(α系数为0.64和0.63),其余要素的可靠性程度很强(α系数从0.82到0.94),但是由于α系数均高于0.6,因此是可以接受的。同时要求被调查公司对其物流成本、物流客户服务水平以及整体物流绩效分别进行评估,由于信息的保密性由企业根据其实际情况按照:很高;较高;中等;较低;很低五个等级自我界定。论文格式物流绩效具体指标的有效性和信赖度见(表3),物流成本与物流服务项目的可信赖程度很强,α系数分别是0.84和0.86。在分析供应链管理要素与物流成本、物流服务之间的关联性以及不同水平物流绩效在供应链管理要素方面的差异性上,我们选用灰色关联分析方作者简介:代坤(1973-),女,天津市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代坤:供应链管理要素对物流绩效的影响分析68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年第3期表6供应链管理要素对物流绩效效应调查结果汇总成本服务整体绩效运行信息交流强偏低中等战略信息交流偏低偏低偏低信息质量强强强信息技术支持中等中等中等供应链管理认知强强强知识管理强强强灵活的应对管理能力强强强关联性分析供应链管理要素物流成本物流客户服务运行信息交流0.8240.692战略信息交流0.6840.649信息质量0.8820.939信息技术支持0.7250.778供应链管理认知0.8780.940知识管理0.9020.843灵活的应对管理能力0.9560.878物流绩效指标供应链管理要素表4关联性结果供应链管理要素高水平绩效低水平绩效运行信息交流0.7010.684战略信息交流0.6670.667信息质量0.9510.727信息技术支持0.9300.667供应链管理认知0.8780.73知识管理0.9510.813灵活的应对管理能力0.880.858表5高水平物流绩效与低水平物流绩效在供应链管理方面的比较物流绩效项目具体指标指标有效性α
系数存货成本0.95运输成本0.87包装成本0.92管理、运行成本0.69交货时间、地点的准确率0.95交货质量0.95按照客户要求运送产品的准确率0.93订货间隔时间0.75物流客户服务0.86物流成本0.84表3物流绩效测度指标的有效性与信赖度表1供应链管理要素调查项目具体项目运行信息交流提前运输、订货状况、生产计划、存货水平等信息战略信息交流定价战略、新的市场目标、新产品开发、流通发展、提高等战略信息信息质量信息的准时性、准确性,信息表述信息交流技术EDI和互联网支持,数据分析、决策工具,不断发展、改进技术工具的能力供应链管理认知领导对供应链管理的意识,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具体计划,供应链管理的持续性知识管理创新能力,员工、专家的参与,教育与培训,对竞争对手的了解灵活的应对管理能力对突发事件、不确定性事件、新产品开发的应对能力管理类管理要素技术类管理要素供应链管理要素供应链管理要素均值标准差α系数运行信息交流3.951.370.64战略信息交流4.631.140.63信息质量4.830.970.82信息交流技术3.391.40.94供应链管理认知5.501.240.85知识管理4.131.090.88灵活的应对管理能力5.500.93
0.84表2供应链管理要素离散统计数据与可靠性程度法进行了分析,因为此方法对调查样本数量和分布特征没有要求,其中分辨系数取0.5。三、调查研究结论对供应链管理要素与物流成本、物流客户服务间的关联性进行测算,结果见(表4)。所有供应链管理要素与物流成本存在关联关系(关联度>0.6),灵活应对管理能力与物流成本的关联性最大,其后依次是知识管理、信息质量、供应链管理认知、运行信息交流、信息技术支持以及战略信息交流。这些管理要素与物流客户服务间存在关联性(关联度>0.6),其中,供应链管理认知与客户服务的关联性最大,其后依次是信息质量、灵活的应对管理能力、知识管理、信息技术支持、运行信息交流、战略信息交流。比较了物流绩效水平较高公司与物流绩效水平较低公司对供应链管理关注的差异性见(表5)。结果显示具有高水平物流绩效的公司在运行信息交流、信息质量、供应链管理认知、知识管理以及应对能力方面给予的关注比低水平绩效公司突出,战略信息交流方面的差异则不明显。汇总调查结果见(表6),答案是大多数的供应链管理要素与物流绩效存在强相关性(关联度大于0.8)。对于物流绩效来说明,运行信息交流要比战略信息交流重要,而且不同水平物流绩效公司给予战略信息交流的关注没有显著差异。四、物流绩效管理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公司在物流绩效管理中应加强运行信息的交流,同时应分别考虑运行信息与战略信息交流的影响。证据对信息质量以及信息技术支持与物流绩效的正相关性给予了大力支持,但这两个要素对物流成本的影响却比对服务绩效的影响要小(表4),即高质量的信息以及信息技术的投资对于改进客户服务绩效有着显著影响,如订货循环加快、按时递送比率提高。根据供应链管理要素与物流绩效的相关性分析,我们对物流绩效管理提出以下建议:第一,以作业活动为基础。绩效评估管理机制的建立、考核应以管理者与具体操作者的作业活动为基础,切实通过物流绩效评估管理机制监督并改进物流作业活动。第二,以客户为核心。绩效管理必须以市场、客户为核心,明确客户是谁、价值取向和期望值,而且对内部客户与外部客户应给予同等关注。第三,建立动态的考核机制,不断更新管理技术。随着竞争环境的日趋激烈,要求物流绩效管理必须配备相应的适时的新机制与新技术,以确保企业占有竞争优势。第四,加强员工教育与培训。由于供应链的运行对信息交流质量的依赖性很大,这也意味着参与各方的合作方式与密切程度影响着供应链的运行,而各方人员的合作取决于其知识、理解与信任,必须通过持续的教育与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知识水平、理解能力,进而提高信息交流的质量。第五,参与发展。管理者、执行者、负责人以及专家间的相互信任与积极参与能够确保绩效管理机制的贯彻实施,这些掌握知识经验、具有竞争力以及相互信任的成员所组成的团队通过个人力量的均衡与联合能够共同克服个人的弱点,从而成功的解决物流计划与运行中存在的复杂问题,最终实现更高水平的绩效。第六,其他应具备的特性。绩效管理机制的基本特性还必须具备一致性、可理解性、易计算、可信赖、及时性、易归集数据、细化明确化等。本项研究的局限在于只验证部分供应链管理要素与物流绩效关系的证据;在前文也指出无论是供应链管理还是物流绩效管理系统都集中于一体化,但本文仅分析了供应链管理要素与物流绩效的关联性,并未验证供应链管理要素与供应链一体化以及一体化与物流绩效间的关系,可以说我们的研究是建立在供应链管理、物流绩效与供应链一体化存在关联性这一假设基础上的。另外,没有验证技术类管理要素与管理类管理要素间的相互依赖程度。我们希望今后的研究应用更有力的技术与工具,如轨迹分析,能更好地验证其他管理因素与物流绩效的关系以及各管理要素间的关系,验证供应链管理要素与公司一体化以及一体化与物流绩效间的关系,进而解释更多的物流绩效变量,以进一步推动供应链管理在实践中的应用与发展。 参考文献:[1]代坤《:西方物流绩效综合测度指标研究述评》《,财会研究》2005年第7期。[2]AbrahamssonM.,AronssonH.MeasuringLogisticsStructure.InternationalJournalofLogistics:ReaearchandApplications,1999.[3]Cooper,Marthac.,DouglasM.Lambert,JanusD.Pagh.SupplyChainManagement:MoreThanaNewNameforLogistics.TheInternationalJournalofLogisticsManagement,1997.[4]EnslowB..JonesC.ManagingandImproving--ChinaSupplyChains.CILTWorldissue11:20.[5]HilvadT.,SallingK.M.AssessmentofLogisticEffectsFromTransportInfrastructureInvestment.2004.[6]/JohnT.Mentzer,BrendaPonsdordKonrad.AnEfficiency/EffectivenessApproachtoLogisticsPerformanceAnalysis.JournalofBusinessLogistics,1991.[7]M.Barad,D.EvenSapir.FlexibilityinLogisticsSystems--ModelingandPerformanceEvaluation.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onEconomies,2003.[8]NeumannG.,TomeE..KnowledgeManagementandLogistics:AnEmpiricalEvaluation.ProceedingsofI-KNOW"05,2005.[9]RonaldD.Anderson,MichaelR.Crum,RogerE.Jer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