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2 MB
  • 2023-01-17 11:30:34 发布

四年级 5、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ppt

  • 3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我是小精灵小多多来了我是蓝博士我叫小马虎 四基导入通过观察,我们能在统计图中发现许多信息。我看出②号图的直条都在红线以下。观察右边的图示,你有什么发现?我看出直条的长短就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我发现:③号图的红线上方直条正好能补齐红线下方不足的直条。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 例1整理数据某地民兵进行打靶练习,每人打10发子弹(每发子弹最好成绩是10环)成绩如下:(单位:环)规定90~100环为优秀,70~89环为良好,69及以下为差。你能整理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吗? 例1整理数据先可以用写“正”字笔画的方法统计优、良、差的成绩人数。再可以把优、良、差的“正”字笔画擦掉换成人数,制成统计表。某地民兵进行打靶练习成绩统计表 还可以将优、良、差的成绩人数制成条形统计图。例1整理数据某地民兵进行打靶练习成绩统计图人数/人优秀良好差7194 领悟思想构建数模:用写“正”字笔画的方法整理数据是个好方法。统计表用表格统计数据,条形统计图是用直条呈现数据,它们都能清楚地看出统计的结果,其中,条形统计图能直观、形象地表示数量的多少。例1整理数据 1、利用例1的民兵打靶成绩表,回答下面的问题。(1)上表中成绩最好的是环。(2)将上面的打靶成绩整理后填入下表。(3)再根据上表中的数据重新整理后,填写下表。1001611171111183 2、下面是某班男生的身高记录(单位:厘米)。132128127130133136139124144132138126132133142132133138134132126134135123138125142130(1)根据上面的数据填写统计表。28251263 130134(2)根据统计表完成填空。①这个班男生身高在(~)厘米的人数最多;估计这个班男生的平均身高大约是(   )厘米。②身高135~139厘米的比125~129厘米的多()人。③身高高于129厘米的男生有()人。132121 例2横式条形统计图下图是某小学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统计图。品种人数在统计图中喜欢吃(西瓜)的人数最多。我要是商店经理就要多进一些(西瓜)。条形统计图还可以制成像上面这样,直条是横着摆放的样子。现在每人一问且自答,行吗? 例2横式条形统计图下图是某小学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统计图。喜欢吃橘子和香蕉的一共有(111)人。喜欢吃其他水果的人数比喜欢吃苹果的人数少(22)人。领悟思想构建数模:条形统计图不仅能制成竖式图,也可以制成横式图。看条形统计图便于分析一些数量关系,能科学解决问题。 1、四年级(3)班学生身高情况统计图。(1)根据统计图填写统计表。102284 (2)身高在()的人数最多;在()的人数最少。(3)身高在120~130厘米范围内的有()人。(4)身高在120~140厘米范围以内的人数比140厘米以上的多()人。(5)全班一共有()人。120~130140以上221844 2、填表格并制成统计图。四(2)班家庭人口数量调查,统计结果如下:(1)根据上面的记录,填写统计表。四(2)班同学家庭人口数量统计表520105 (2)根据上面统计表制成横式统计图 例3求平均数四年级一班第一小组有6名同学,第二小组有7名同学。下面是两组同学身高的统计表,两组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厘米?哪个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多少?这里的平均数,就是把小组的总身高按总人数平均分。一个小组同学平均身高就是“移多补少”,使大家变得同样高。先求小组人数的总身高,再根据总人数,最后求出平均数。 例3求平均数四年级一班第一小组有6名同学,第二小组有7名同学。下面是两组同学身高的统计表,两组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厘米?哪个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多少?解:第一小组:(136+142+140+135+137+144)÷6=834÷6=139(厘米)第二小组:(132+141+133+138+145+135+142)÷7=966÷7=138(厘米)相差:139-138=1(厘米)答:第一小组平均身高139厘米,第二小组平均身高138厘米,第一小组平均身高要高一些,高出1厘米。领悟思想构建数模:平均数就是根据“移多补少”的思想,使每个数变得同样多。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1、前几天,某校举行了献爱心活动,6.1班52名同学分成4组,第1组捐款192元,第2组捐款212元,第3组捐款205元,第4组捐款168元,平均每组捐款多少元?(195+212+205+168)÷4=780÷4=195(元)答:平均每组捐款195元。 2、一个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杨杨说:我的身高是140厘米,在这个游泳池里学游泳,不会有危险。你们认为杨杨会不会有危险呢?为什么?有危险;“平均水深120厘米”说明有的水深不够120厘米,有的水深可能超过了140厘米,所以这里游泳,杨杨还是有危险的。 例4往返平均数思维拓展黄叔叔从A地出发骑摩托车去126千米外的B地用3小时,从原路返回时用了4小时,他往返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速度=路程÷时间,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往返的路程应该是126×2=252(千米),往返所用总时间应该是3+4=7(小时),你是这样想的吗?126×2O(3+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6×2÷(3+4)=252÷7=36(千米/时)答:他往返平均每小时行36千米。 1、爸爸开车离家300千米的地方办事,4小时到达,从原路返回时用了6小时。(1)去时每小时行多少千米?返回时呢?(2)他往返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去时:300÷4=75(千米/小时)返回时:300÷6=50(千米/小时)300×2÷(4+6)=600÷10=60(千米/小时)答:他往返平均每小时行60千米。 2、小华骑自行车2小时行40千米,小青4小时中每小时行15千米,小华和小青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60+15×4)÷(2+4)=120÷6=20(千米/小时)答:小青平均每小时行20千米。 例5思维拓展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剩下的分数更接近一些,所以更合理。平均分=剩下的4个分数和÷剩下的人数。试一试。八一小学举行歌咏比赛,六位评委对某位选手打分如下:77,82,78,95,83,75,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平均分是多少?这样合理吗?(77+82+78+83)÷4=320÷4=80(分) 1、一次校园歌手比赛中,8位评委给丽丽打分如下:(93+94+95+96+97+95)÷6=95(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平均分是丽丽的分数,你会计算吗? 2、食堂原来一周要烧煤5吨,现在一周只烧3吨,原来可以烧15周的煤现在可以烧多少周?5×15÷3=25(周)答:现在可以烧25周。 课堂总结1、用写“正”字笔画的方法整理数据是个好方法。统计表用表格统计数据,条形统计图是用直条呈现数据,它们都能清楚地看出统计的结果,其中,条形统计图能直观、形象地表示数量的多少。2、条形统计图不仅能制成竖式图,也可以制成横式图。看条形统计图便于分析一些数量关系,能科学解决问题。3、平均数就是根据“移多补少”的思想,使每个数变得同样多。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4、求往返行走的平均速度问题:距离×2÷(去时用的时间+返回时用的时间)。5、计算选手的比赛成绩时,有多个数据,为保证数据客观性,先去掉一个最高分和最低分,再求平均值。 一、练习黄冈试卷:一——二题;二、阅读与欣赏:“巧求平均数” 轻松学数学快乐在海卫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此课件供参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删除!